新闻资讯

开博体育茶文化|源自中国传遍全球对世界的贡献比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开博体育公元1050年(宋哲宗元佑五年)春,大文豪苏轼收到老朋友寄来的新茶,在品尝佳茗后诗兴大发,作了上面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予以答谢。

  苏轼虽有“把酒问青天”的冲天豪情,但却是个“望见酒杯而醉”之人。事实上,他不是酒鬼,而是茶痴。在苏轼看来,能吃到上好的茶,就如邂逅佳人一样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而将佳茗比作佳人,不仅只有文字之美,更是令古今关于茶的比喻都相形见绌,黯淡无光。

  苏轼并不是创作茶诗的唯一诗人,据统计,仅在《全唐诗》中,就有一百多位诗人写的四百余首茶诗流传至今。历代文人的参与使茶有了文化内涵;而茶圣陆羽所著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问世,则让茶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使中国人日常的茶事成为艺术化的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既有文化与艺术内涵,又融合了佛儒道哲学思想的中华茶文化。

  此后,茶(叶)则摆脱了大自然的束缚,超越了植物的范畴,并浓缩了中华饮食及礼仪精神的精华,成为中华茶文化载体。而中华茶文化也随着茶叶走出国门传遍全界。

  今天,我们就以历史为时间轴,来回顾中华茶文化的前世今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茶的起源:源于巴蜀,闻于周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陆羽在他的不朽之作《茶经》中,认为是神农氏最先发现并开始利用茶的药用价值,依据是《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

  另外,陆羽认为茶是鲁周公普及(传播)开来的。依据是在《尔雅·释木·槚》中有“槚,苦荼”的记载(“槚”就是茶的别称),而众所周知,《尔雅》的作者正是周公。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但是,“神农”不是医学家,也不是《神农本草经》的作者。事实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是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家,将代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知识整理、汇编而成的一本医学著作。也就是说,此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最后才成书的,这是一部先秦医学家的智慧结晶。

  既然“神农”不是《神农本草经》的作者,那么,茶的药用价值自然也不是“神农”发现的了。事实上,神农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提高《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权威性。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茶一开始确实是作为药来使用的,所以它才在《神农本草经》这本医书中出现。但是,茶药用价值的发现却是一个漫长的集体过程,是华夏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当年周武王在“巴蜀之师”的鼎力相助下,最终取得了伐纣的胜利,建立了周朝。随后,周武王将其宗亲册封为巴王,后来,巴王就将珍贵的茶作为礼品进贡给周天子开博体育。而“园有芳蒻香茗”这句话则表明,至少在西周时期,巴蜀地区就已经有茶园存在了。

  那么,巴蜀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热衷于喝茶呢?据史料的记载,这与巴蜀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及饮食习惯有关。

  巴蜀地区的人们饮食习惯偏于辛辣,而且气候潮湿,自古就是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因此,巴蜀人很早就服用“煎茶”以除瘴气,解热毒。久而久之,茶就由一般的药用发展为巴蜀人的日常专用饮料了。

  西周建立后,巴蜀地区喝茶的习俗就开始慢慢向全国传播开来。但是,没有史料证明,喝茶习俗的传播是鲁周公直接推动的。陆羽将此归功于周公,不能令人信服。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是鲁周公建立的,因此,周公在后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后人心眼中的道德楷模。曹操就曾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称赞周公。所以,陆羽将茶与“精行俭德之人”的鲁周公联系在一起,其意自明:就是让周公作为茶的代言人。

  所以,茶从药用物发展成为日常饮料,是由巴蜀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巴蜀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所影响而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集体过程。而且,没有证据证明喝茶的习俗是鲁周公传播出去的,这更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

  两汉至南北朝:饮茶成风,茶道文化开始萌芽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僮约》

  茶的普及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日常的,才是民族的。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就提到“武阳买茶”这件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茶是商品的记载,表明茶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作为商品流通。 而《华阳国志·蜀志》中“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印证了王褒所言非虚,武阳确实是当时著名的茶产地。此时,巴蜀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他的著作《茶叶全书》中认为:“五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六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而王褒的《僮约》写于公元前59年,如此算来,茶叶在中国成为商品的时间,比威廉·乌克斯说的五世纪提前了约1000多年。

  在三国至西晋时期,随着政治重心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荆汉地区异军突起,成为新的茶业产销中心。

  东晋南朝时期,政治重心转移至长江以南,这使长江下游宜兴(属常州)一带的茶业蓬勃发展起来。事实上,此时南方饮茶已蔚然成风。

  随着文人饮茶之风渐起,开始有关于茶的诗赋出现。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新时尚,众多清谈家、玄学家纷纷弃酒用茶。在清谈家及玄学家的意识里,饮茶已经被当作一种精神现象来对待了。

  随着饮茶人数的增多,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对茶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正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西晋茶道大师杜育适时推出他的力作、也是我国最早的茶事诗词赋作《荈赋》,使他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在书中,杜育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采摘、选水、烹茶、茶具的选择以及品饮的全过程,使饮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具有风雅文化。这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

  《茶经》问世,开创中国茶道文化新局面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茶经序》

  杜育虽然才华横溢,奈何天妒英才,不幸英年早逝,错失了成为“茶圣”的机会。直到四百多年后,另一位茶道大师,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有“茶山御史”之称的陆羽才横空出世。此时,已是唐朝年间。

  陆羽之前,茶字都写为“荼“字,有着药的属性。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的记载,而在《茶经》中,陆羽正式将“荼“字改为“茶”字,从此使茶(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地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如果说《荈赋》是中国茶文学的开山之作,那么《茶经》的问世,则开创了中国茶道文化的新局面,是世界茶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而茶也因为《茶经》的普及而摆脱了大自然的法则束缚,超越了植物的范畴,成为中华茶文化载体。

  此后,又有大量有关茶道的书籍出现,但都无法超越《茶经》。事实上。《茶经》的诞生是茶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唐代及之前茶文化的归纳,也是对茶文化发展的推动。为茶文化在宋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佳茗似佳人:茶文化在宋代进入发展期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梦粱录·鲞铺》

  “天水一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期,正如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时茶业已高度发达,不仅是军事物资,也是生活必需品。宋朝的产茶区,也基本上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有所不同而已)。茶业的发展客观上又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文人墨客、皇室宗亲、达官贵人嗜茶成风。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嗜茶之人,他不仅在宫中设立茶事机关,还用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进行邦交活动。而艺术家宋徽宗赵佶更是茶道大师,他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鉴定都有很深的造诣开博体育,而且还著有《大观茶论》一书。在皇帝的亲自带动下,社会上饮茶风气盛行。

  宋代的文人不仅热衷于写茶诗,而且又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从而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而在对茶的研究方面,宋朝的文人也是乐此不疲,其中又以苏轼、王安石造诣最深。

  苏轼对品茶、烹茶、种茶样样在行。他认为烹茶要用“活水”,并且要用“活火”煮沸:“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而水温要恰到好处,达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烹出一壶好茶。在品茶方面,苏轼认为“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最高境界。事实上,他品的不是茶,而是处世的态度。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也是嗜茶之人,他对煎茶的水要求极高,而且,他有品茶知水的独门绝技。据说王安石晚年患有痰火之症,太医建议他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阳羡茶饮用医治,于是,王安石便将取水之事托付给苏轼。

  但苏轼途中只顾欣赏两岸美景,待船到了瞿塘下峡才想起取水之事,无奈只好汲取下峡水回来交差。不料王安石在喝了此水所煎的茶后,立马就判断出此为瞿塘下峡之水,理由是“上峡水茶味浓,下峡水味淡,惟中峡水浓淡适度”。最后苏轼只好承认撒谎了事。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皇帝的直接参与使茶得到了普及,而文人的参与,则使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进行渗透,让茶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跨入了文化圈,这使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朝的文人雅士们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但却使茶艺走向繁复、奢侈的极端,过于精细的茶艺反而淹没了茶文化的通俗精神,使茶文化成为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在这种不正之风的引导下,饮茶成为了达官贵人们炫耀、玩乐、攀比的贵族活动。

  直到元朝时期,茶文化才返璞归真,茶艺也开始简约化。明朝建立后,痛恨铺张浪费的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团饼茶)”,改以芽茶入贡开博体育。从此,民间便以制造散茶为主,相应的,茶的饮用也由“煎煮法”改为“撮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产生了的重大的影响。

  “文士茶”也称为“雅士茶”。通俗说就是文人雅士们的茶事活动,往高了说就是文人品茗的艺术。

  吴中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强调品茶时对周围环境的选择,以及唯美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氛围和情趣,使品茶成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高雅活动。从而达到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目的开博体育。

  到了明朝晚期,文士们不仅讲究环境的至精至美,还追求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了茶道之说并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了“文士茶”。体现了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总的来说,注重自然和谐与环境美,通过品茗之趣、以茶助诗兴、以茶会友、雅化茶事,来达到修身养性、忘怀世俗的最高境界,是“文士茶”的终极目的。

  史料记载,早在唐开元年间(713年 - 741年),中国就已经有茶馆出现了,当时称为茗铺。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年间,山东、河北至西安等地都“多开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但是,茶馆真正在全国普及,却是在明清之际。明朝时期,在朱元璋的直接干预下,散茶开始流行,这不仅使品茶的程序日趋简单,而且使品茶的费用大大降低,从而使品茶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遣成为了可能。在多种因素的影下,茶馆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

  茶馆不仅经营茶饮,还经营点心饮食,也是说书听书的场所,个别茶馆甚至还兼做赌博生意。因此,茶馆不仅仅是人们喝茶的地方,更是人们的社交、娱乐、谈生意的场所开博体育。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茶馆是人们获取花边新闻的最佳场所。

  茶馆的普及说明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真正的国民饮品。昔日贵族化、文人化的茶事活动,正式走向大众化,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茶馆的普及使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接地气、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的民族茶艺,使茶文化具有了民族性。

  中华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贡献比肩四大发明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李约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茶树、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遍全世界。唐朝时就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十六世纪时传至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中东、远东俄罗斯等地区。

  现在,全球五大洲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喜欢饮茶的人数已超过五十多亿。可以说,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已经传遍全球。而在中国茶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摩洛哥也都形成了各自国家的茶文化。这其中,又以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受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潮州,其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由于日本茶的品种单一,可鉴赏性不强,因此,日本茶道另辟蹊径,力求在茶具、环境、礼仪上达到完美。也就是说,日本茶道注重茶事的仪式感及个人审美情趣、个人修养,喝茶反而变成次要的了。正因如此,日本茶道又名“道具茶”。

  毫无疑问,韩国茶道也是源于中国茶文化。韩国茶道也注重仪式感,但没有日本茶道那么繁琐,以“和﹑敬﹑俭﹑真”四字为宗旨,以“礼茶”为核心传播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不但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其中,杜青的《荈赋》,陆羽的《茶经》,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赋、茶画等就属于物质文化方面;而茶德、茶道精神以及精行俭德等就属于精神文明方面。

  明清时期,随着茶馆的普及以及品茶费用的降低,使之前属于贵族、文人墨客的茶事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茶成为真正的国民饮料,也形成了接地气、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的各民族茶文化。

  所以,中华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事实正是如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五大洲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喜欢饮茶的人数已超过五十多亿。茶已经成为真正的世界级饮品。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