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开博体育简述茶文化的概念十篇

  开博体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线.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1]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外指委指出①,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们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认识更加清晰。今后,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作为人文教育的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外语教育”“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或“内容依托式教学”)“思辨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重要命题,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多元发展。②由此可知,今后日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是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区域和国别研究能力的培养。

  另外,日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在2014年12月重新制定。与以往的国标不同,此次新制定的国标更重视人文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标中,日本概况课被定为专业核心课程。③日语核心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日语专业的底线、基础。我认为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本概况课之所以被设定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从课程内容上看,日本概况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实现外指委、国标所提出的崭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预期目标与要求)。

  (1)日本的国土与自然:日本地理、日本行政区域划分、日本气候;(2)日本的社会:日本政治、日本教育、日本经济;(3)日本人的衣食住:和服、日本料理、日式房间;(4)日本人的风俗与习惯:一年中的风俗习惯、法定假日与休息日、婚礼与葬礼;(5)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能、传统艺术、传统运动、日本宗教;(6)日本的历史:原始时代、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与现代。

  首先,了解日本国情,如风俗习惯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第一步,更是先决条件。其次,对日本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知识的丰富是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能力人才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后,才能做到用日语讲述日本,更能讲述中国,讲述世界。最后,他国的文化犹如一面镜子,只有了解他国的文化后,才能有所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此了解、思辨的过程乃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日语专业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外指委、国标中提出的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方向,结合日本概况课的自身课程特点,可以将日本概况课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可概括为6个“以”,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定位;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以建立丰富日本国情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力的人才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重点。简而言之,在新制定的国标中,同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日语和高级日语课程,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定位若是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话,那么,日本概况课的定位则为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养成。这种综合人文素养,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懂得如何与日本人交流,作为一名社会人如何与他人交流;了解日本文化,而不盲从日本文化;可以从中国人的视角审视日本文化,审视世界;使学生成为一名被社会需要的、智慧的、有责任感的中国人。

  为了实现以上定位,日本概况课程必须重新架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教学目标就是将课程定位具体化、深入化。日本概况课的教学定位发生改变,教学目标也理应发生变化。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性、具体性,而不能是形式化、机械化、盲目化。可以采取5w1h分析法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变得简单、明确、可操作。5w1h分析法,即what,教学任务是什么?why,为什么完成这项任务?where,在哪里完成?who,谁来参与任务的完成?when,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how,怎样完成这一任务?这里以日本的日式房间为例,来具体演示关于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教学大纲,日本概况课一节课一般为90分钟。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在大多日本概况课多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关于日本日式房间的讲解基本上是大二下学期开设,所教授学生的日语平均水平在N3-N2④之间。这样关于时间与地点、参与教学对象水平基本确立。教学内容是:(1)关于日式房间的结构;(2)关于日式房间的陈设;(3)日式房间与日本人的生活。此内容的设定可以理解为5w1h分析法中的what。之所以会设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因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本文化。这一点可以理解为why。为了实现以上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即how。(1)在向学生展示日式房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独特内部构造。例如:传统的日式房屋中为什么会设置外走廊。⑤(2)让学生观察日式房间中特有的陈设,并与中式房间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中日房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3)通过文化体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日式房间中的种种规矩。例如:如何在日式房间坐、立、行。如何礼貌地进入日式房间,等等。

  传统的日本概况课教学内容常常被诟病为抽象的日本百科全书。其原因在于,日本概况的内容过于丰富,并且比较抽象,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层次复杂,缺乏关联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明确日本概况课的定位之后,重新审定教学内容,根据除旧加新、化繁为简、保留特色、中国视野、贴近生活的原则,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的删减、补充、更新。

  (1)日本的国土与自然:日本地理、日本行政区域划分、日本气候;(2)日本的社会:日本政治、日本教育、日本经济、日本人口与社会保障、日本交通通信;(3)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日本人的衣食住、现代日本人生活、日本人的娱乐;(4)日本人的风俗与习惯:一年中的风俗习惯、法定假日与休息日、婚礼与葬礼、礼仪与人情往来;(5)日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能、传统艺术、传统运动、日本宗教;(6)中日交流史:原始时代、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与现代。

  单从内容标题的罗列上看,改革后的日本概况课内容,在第二部分的日本社会中新增了日本人口与社会保障以及日本交通通信的两个章节。这是因为这两部分内容是最近日本社会的热门话题。根据贴近日本生活的原则,将第三部分做了巨大的调整,除了保留日本人的衣食住外,还新增了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和日本人娱乐两个章节。根据培养学生中国视野的原则,将原有的日本历史一章,变更为中日交流史。虽然从下级小标题中,并没有看出太多的变化,但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学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另外开博体育,根据日本概况课的新定位以及其内容设定的原则,在具体讲授概况课的过程中,其各个章节的内容也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以日本的茶道为例。传统的日本茶道的教学内容大体包括:茶道的历史、茶道的流派、茶道的作法、茶道的美意识、茶道的精神。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摒弃了茶道历史、茶道流派、茶道美意识、茶道精神的灌输式的讲述,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日本茶道体验和中日茶道的比较认知上,并且通过比较认知,以中国人的视角审视日本茶道中的美意识、日本茶道中所包含的茶道精神。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实现日本概况课的新定位的,日本概况课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用讲授法教授学生,两周后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只剩下5%;用阅读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保留10%;用视听结合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以保留20%;用于演示法教授学生,学生可以保留30%;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可以记住50%的内容;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法,学生的记忆率可达到75%;用教给他人或直接应用的教学法,学生可记住90%。这一组理论的实验数据,为教学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以及对先行研究的研读可知,现行的日本概况课的教学法有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观摩、技能训练)、案例教学法、基于指导的自学法、基于项目教学法(包含基于问题教学)、混杂教学法(blended learning)。

  笔者认为,虽然关于日本概况的教学法的改革,诸多教学前辈已经做出多种探索,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要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因为某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就不论教学目的与内容的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某种教学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而无原则地摒弃。总之,因内容而施法,方为上策。

  对于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日本人的实际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不谈,身为概况课的一线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作为教授语言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要面临大量的新词,所以往往会使概况课的教学陷入到精读课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当中。因此,教学理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明确日本概况课的重点是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养成,而不是个别语言点、语法点的习得问题。

  另外,需要担任日本概况课教学的教师注意的是,要安排符合人的记忆理解规律的教学。日本概况内容庞大,课时量又很少(一般每周一节,90分钟)。所以这种状况容易诱导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不给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空间。这样虽然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违背了日本概况课的教学目的设置的初衷。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科学性的原则。以讲解日本的行政划分为例。日本行政区被划分为1都,1道,2府,43个县。若想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记住以上47个行政区名称与位置,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笔者在讲授此内容时,只要求学生了解上面的内容,用游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1都,1道,2府和属于东北地方的6个县。其余的教学内容则以考试或游戏的形式,分别在以后的多堂教学中考察。总之,对于日本概况课的教学绝不可以本着一蹴而就的思想,而要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与课时,甚至可以打破课节的限制,利用新媒体,最终完成教学目的。

  最后,作为概况的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自身要有辩证地对待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

  ②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4.

  “压缩语段”常见的题型有四种,即根据语段要点、新闻语段压缩、下定义、提取关键词等。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压缩语段”试题,除对答题方向、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一般还会有字数限制。分值在4―6分之间。从近年来高考命题和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看,这种试题的难度适中。2014年高考,重庆卷、山东卷、辽宁卷直接考查了“压缩语段”,安徽卷、天津卷、浙江卷的一些语言运用题也涉及到了“压缩语段”必须的概括能力的考查。

  试题给出语段,要求考生概括出语段的内容要点:叙述性语段,着眼于人与事命题;论述性语段着眼于观点态度命题;说明性语段着眼于事物特性命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说明性语段,试题要求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相同点”。从语段本身看,第一段主要谈“雾”,第二段主要谈霾。相同点容易看出,原文中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表述,如“悬浮体”、“朦胧缥缈的感觉”、“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等。不同点,则要通过文段列举的现象,对其进行概括,是解答此题的难点。

  【答案】(1)成分、相对湿度、能见度不同。(2)都是悬浮体,都会造成视觉障碍。

  第一步:审题,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对象“雾”、“霾”,二是要求“不同点”、“相同点”。

  第二步:阅读试题材料,先筛选出与(2)相关的“悬浮体”、“朦胧缥缈的感觉”、“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等答案素材,并进行“求同归并”,得出“都是悬浮体,都会造成视觉障碍”两个答案要点。再筛选出与(1)相关的答案素材“雾,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相对湿度大于……,水平能见距离……”、“霾,烟、尘等颗粒组成,相对湿度小于……不甚透明”。

  第三步:对第二步中筛选出的与(1)相关的素材进行“比较概括”,概括为“成分、相对湿度、能见度不同”三个要点。

  新闻语段压缩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一段消息,要求考生拟写新闻标题;二是给出一段消息,要求考生拟写一句线年高考辽宁卷)将下面的消息改写成一句线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思路点拨】拟写“一句话新闻”一般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看新闻的导语(即新闻首句),从中提取“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要素;二要看整个新闻,摘取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原因、意义等关键词,如这里主要是指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答案】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了多项技术攻关。

  第二步:阅读新闻的导语,圈点出如“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等要素;阅读新闻主体,圈点出“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等信息。

  试题围绕一个特定的概念,给出相关材料,要求考生用简明的判断句形式(“××是××”句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典例】(2013年高考山东卷)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思路点拨】审题明白试题要求“给创造下定义”。下定义,语言形式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形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选取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被定义概念是题干提示的“创造”,属概念是“活动”,种差是材料中说明的创造的自身的特点,再按内容的性质进行有序排列。

  第二步:在材料中寻找符合格式要求的短句,或者利用材料内容,整合符合“下定义”形式要求的短句。材料中有“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据此整合出“创造是活动”这定义主干句。

  第三步:根据材料内容,将关于创造本质特性的词句有序化排列在“属概念‘活动’”之前。

  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宣传家风,可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思路点拨】试题要求“提取关键词”。解题要根据这个要求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质寻找对象。这是一个论述性语段,“关键词”应该从作者所论述的话题中找,这里最核心的话题应该是“家风”,全段讲“家风”之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意义等,由此引出“风尚”、“道德”两个结果性的话题(关键词)。

  第二步:根据“提取关键词”这个要求,圈点出全段核心话题(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的话题(关键词)。

  核心话题,即全段论述的中心,这里即是“家风”,与之相关的话题是“核心价值观”、风尚、道德等。

  解题时还要注意试题语段的表达方式:叙述段主要关注人物、事件,说明段主要关注事物特性、进展过程,议论段主要关注观点、态度,描写段主要关注事物性状、特性等。

  1.请将下面的消息,改写成一句线个城市陆续取消楼市限购,原来46个限购城市中目前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三亚5个城市仍在坚持限购。当前,全国大部分城市为楼市库存所累,其中一线城市尤为严重,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已经连续7个月供大于求,整体库存一再达到历史高点。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楼市倾向于“去行政化”的市场自我调节。在绝大部分限购城市已经取消、放松限购政策的前提下,一线城市限购政策短期内虽然不会取消,但是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龙井茶是著名的绿茶。龙井茶是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龙井茶得名于古地名龙井。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特点。

  谁都无法否认,那些陷于物质或精神困境的失独父母,应该得到国家更多体恤,他们的很多诉求合情合理,如果说于法无据,那也是“法”有缺陷,而不是让这群日渐衰老的特殊父母,独自承受失独的痛楚。于法无据,不是忽视失独父母困境的理由,也无需过度纠结于“独生子女政策受损害者”的名分是否合适。不管有无“受损害者”的身份,他们的不幸遭遇,都应得到相应的补偿。当务之急,是尽快在“法”的层面行动起来,明确一个系统的“体恤制度”。这需要的不仅是钱,还有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怀。

  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开博体育,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都是他们监听对象。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世界震惊。2014年4月底,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互联网管理大会上,一向标榜网络自由的美国尽管十分低调,但仍不断被“呛声”。巴西总统罗塞夫在会议上批评美国,“在互联网领域里,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俄罗斯尖锐地指责美国,“一国政府独掌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

  2.龙井茶是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得名于古地名龙井,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著名绿茶。

  摘要:在德昂族现有的语境下,从史实资料整理出发,根据相关的报道和文献整理,掌握德昂族关于酸茶的来源与历史,并通过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和神话传说《弄阿铁兰嘎》阐述酸茶对德昂族的意义;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走访德昂族人士,访谈获取德昂族有关酸茶制作的原料选取、加工工具及材料、工艺流程、储藏方法,并从少数民族科技史的视角将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进行记录整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日常品饮与食茶、祭祀敬奉的社会功能、茶文化所具的人际交往手段以及防病治病功能的探索,进一步探析德昂族酸茶文化发展的原因。

  作者简介:李昶罕(1983—),男,江西金溪人,主要从事教育学与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研究。

  *通信作者:秦莹(1968—),女,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科学技术史研究。

  自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中国就开始利用茶树这种植物了。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是中国的产茶大省,根据文献介绍,“濮人”①是居住在云南的最早土著民族之一。民国以来,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濮人后裔被确定为今天的布朗族和德昂族等等。古代濮人在云南茶叶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所以,濮人应该是云南最早种植、制作茶叶的民族[1]。每个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史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关于本民族对世界起源和自然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德昂族也不例外。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尤其以茶文化最为凸显,在众多的民族当中,又以德昂族的酸茶最具特色,德昂族认为本民族是茶的民族,所以德昂族又被称为“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国内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与临沧市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国外德昂族主要分布在相邻的缅甸。本文实地调研访谈和走访主要在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出冬瓜村作者用定位器在出冬瓜一组村小组长家测量数据:东经98°25.159′,北纬24°20.108′,海拔高度为1320m,误差为1m,后文中德昂族生产生活环境主要介绍以前德昂族整体环境和现在的三台山为主。,陇川县户弄村德昂寨、德昂族研究会有关人员等等。

  全国唯一一个德昂族自治乡三台山乡位于芒市西南部,距芒市22km处320国道两侧,东与勐戛镇和风平镇接壤,南与遮放镇为界,西与五岔路乡为界,北接轩岗乡,平均海拔1400多m,年气温平均为16.9℃左右。为边境交通屏障,乡政府所在地紫胶园垭口。三台山属中切割山区,最高海拔1473m,最低海拔800.5m,属南亚热带低丘陵气候,森林覆盖率达63%,人均占有耕地0.37hm2,人均占有林地1.31hm2。

  三台山乡地处石灰岩地区,山空洞多,多数坡度在25度以上,秋冬时节,受地势影响,80%以上的土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作物。地势和高度对种茶来说,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陇川县德昂族主要居住在陇川县城章凤镇、景罕镇和城子镇的部分村寨中。陇川县的德昂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户弄村,辖费刚、费顺卡、曼棒、南多、云盘、弄莫,与傣族和景颇族寨子相邻,户弄村德昂族占陇川县德昂族80%的人口,居住在陇川县的德昂族属于汝买支系。内部资料:陇川县德昂族传统文化资料,陇川县德昂族研究会提供。因陇川县与缅甸接壤,两方德昂族交流可能较多,缅甸德昂族与户弄村德昂族通婚的情况也存在,酸茶的社会功能和习俗也保留的较多。

  德昂族的“酸茶”,又称湿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具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在走访很多德昂族老人中,我们都无法得到为什么称之为酸茶,“在印象中大家一直都是这样叫的,可能是因为茶味道酸涩,所以叫酸茶吧”,一位德昂族人笑着说。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德昂族关于酸茶的溯源没有详细记载。但国内酸茶的概述大概有两种缘由来源,一种是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树种;另一种是布朗族也有制作酸茶,他们的酸茶制作历史也久远,是一种自然发酵而成,茶叶酸甜可口。德昂族酸茶的考证代远年湮,但是国内德昂族和布朗族在古代都属“百濮”民族,国外缅甸甚至将布朗族划为德昂族的一个支系来看待。综合以上信息,德昂族有关酸茶的概念不是现代臆意的,酸茶一直是在德昂中使用的词。

  生产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不同的外部环境可以改变内部的适应方式;同样,内部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一定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总的说来,德昂族生产生活方式取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人的思维思想也受地域之间其他民族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多样性,德昂族的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德昂族以前没有文字记述,技艺及文化传承主要靠口耳相承,其世代传诵的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达古达楞格莱标”:系德昂语,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世史诗中,德昂族的起源就和茶树紧密相连。远古的时候,大地一片黑暗,天上非常美好;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吹落102片茶叶,落入大地变成51个强壮的青年和51个美丽的姑娘,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致使大地宽广、天空明亮,有了山、田地、树木等等;最后,50个青年和50个姑娘都返回了天上,只有1个青年和1个姑娘留在了大地,他们结为夫妻,在人间生活、繁衍;他们就是德昂族的始祖,也是德昂族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认为万物的起源是源于茶叶,因此,德昂族称为茶的民族,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众多民族的起源和传说中,只有德昂族认为人类的起源源于茶叶,这也决定了德昂族与茶之相关的丰富茶文化习俗密不可分,也表明德昂族茶文化能流传至今,依然在其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因。

  茶树神话故事《弄阿铁兰嘎》是德昂族关于茶树的故事,讲述的是茶树是怎么来的。传说从西王母后殿门口的茶树上飞来一只三足神鸟三足神鸟:德昂族叫“弄阿铁兰嘎”。落在了高黎贡山高黎贡山:位于中国和缅甸边境的一座山脉,该山脉南北走向,主要为古代及现代大多数德昂族的聚居地。的一株古树上,它悦耳的叫声惊动了一位打柴的“聋哑婆婆”说明:原意就是指歌声优美,聋哑的婆婆都能听到歌声。此文中尊重原文表达,不考虑语句的矛盾性。。神鸟向老婆婆吐下一粒种子后向九天之外飞走。老婆婆将种子埋入泥土中,第二天就长出了一株参天大树,硕大的叶子发出清香的气息,老人摘下尝了尝,感觉苦涩,但咽下后又有回甜,还能止渴。消息传开后大家都来采摘树上的叶子吃。不久,弄阿铁兰嘎站在西王母门口的那株茶树上,施展它那翅膀的神力,煽起了震天撼地的飓风,将大茶树的叶子刮得漫天飞舞,茶树叶子飘落在人间,落在哪里,哪里就长出参天大茶树[2]。虽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德昂族人曾经待过的寨子都留下了大片的古茶园和茶树,从神话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德昂族人至今对茶树、对茶的崇拜和尊重,茶的概念在德昂族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都体现在德昂族人的神话故事中,反映在德昂族茶礼茶俗文化中。

  德昂族是茶的民族,只要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德昂族自古就尚茶,茶与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德昂族称茶叶为“牙茵”牙茵:德昂语既是“茶叶”,又是“老妈妈的眼睛亮了”的意思。。这当中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茶这种饮料是德昂族老妈妈最先采来吃的一种树叶,吃了以后它使人们的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有眼病的人吃了以后也能看清事物了,自此以后,德昂族就种茶、制茶、饮茶、卖茶,所以德昂族就被人誉为“古老的茶农”[3]。这也是少数民族有关茶叶妈妈的由来之一。

  现有的中国茶分类当中,酸茶不是其中的种类之一。但德昂族的认知体系就是在德昂族内部或者某个支系的内部形成对事物的统一认知。举例说来,我们所说的冰箱,在德昂族、景颇族、傣族都有专门的语言来形容,冰箱只是一个词汇,不是特定的,每个民族的称呼都是根据自己的民族认知体系中用语言将它描述。因此,德昂族对酸茶的认知,也与其他民族有区别,在他们看来,本身就对茶有深厚的感情,古老的茶农从古走到今,我们不能将现有的国家国标分类体系去理解茶的划分。在工艺方面,我们也不能按照现有的制茶工艺标准来衡量酸茶制作工艺,应按照地方性乡土技艺和乡土知识的社会历史角度来理解。

  德昂族饮茶和制作的方法颇多,也独具特色,酸茶制作的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土坑法以杨腊三访谈叙述为主。杨腊三,人名,德昂族,三台山出冬瓜村制作酸茶技艺人,目前每年还制作着酸茶。。即人类尚未发明陶器之前酸茶的制作方法。二是陶器法。即陶器被人们广泛掌握和运用以后,直接用陶器腌制酸茶。两者都属于是古法制茶,完全是纯手工制作。

  茶树的生长地域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原料决定着茶的品质。三台山当地的茶树一直是当地的土茶,叫作黑茶,现在已经不多了。当地还有其他大叶种的茶,相比之下,大叶种的茶口感也较好,所以一般也会选择这类的茶树来做为原料。

  对茶叶的采摘也有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定时定量。所谓定时就是自己亲自到茶地去查看,大概哪天可以采摘,就通知采摘的人家,开始采摘茶叶,当天采摘的茶叶必须当天加工完毕,不能隔夜,否则茶叶就会捂起来导致发黄。

  所谓定量就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某片茶地大概有多少茶,看多少人采摘,以采摘速度来估算每天最多能采摘多少斤茶叶,如果一天他们上交的茶叶太多,肯定是无法保证质量的,所以必须限制数量,一天做多多少茶叶,否则超过之后,质量肯定是无法保证的。还有原料采摘的要求必须是一芽两叶,这样,既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又保证茶叶的品相和质量。

  酸茶制作的加工工具也相对简单,平时家里都能找到,不必刻意去定制,这就体现了工具的原始性。

  (1)簸箕:用来放置茶叶,要求采摘的时候就要用簸箕,采摘一部分之后他们回家放在大的圆形簸箕上,这样不会把新鲜的茶叶捂着,同时还能将茶叶水分晾干一些。这种竹篾制的簸箕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3)密封材料:当地一种野生的植物叶子,叶子较宽、有齿,毛茸茸的,属竹芋属;此叶子密封性很好,用来当作密封材料,而且还具有防腐作用。当地德昂话叫fangraofangrao:德昂族所称的fangrao,经鉴别,属竹芋属。。

  (4)竹筒:竹筒是用来做酸茶密封的。品种属大龙竹,用来做酸茶密封的竹子。大龙竹与山竹不一样,比山竹要大。大龙竹是有季节性的,老话一般都说七竹八木,所以一般是在八九十月份砍。这种竹子就是属于做酸茶需要的陶器了,竹子干燥度要到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太干就没有水分了,自然晾干就行,摸起来不会很干也不会很湿。这种竹子具有防虫的作用。

  (5)揉茶机:用来揉制茶叶的木制机器,德昂族在以前都有使用,现在揉茶机退出了德昂族制茶的历史舞台,因为量少,现在制作德昂族酸茶就是手工揉。

  (1)采摘: 采摘是第一道工序,对茶叶的品质筛选很重要。首先是时间要求,早上采的茶叶中午必须晾,中午开始采摘茶叶到傍晚必须拿出来晾。如果遇到天气炎热,采摘茶叶就需要尽快地拿回来用大簸箕晾好,天气炎热太阳一晒,如果不晾,茶叶在那就会捂得烫呼呼的,会导致茶叶发生变化。其次是采摘的标准,好的茶叶都有采摘的标准,不可能凌、碎、杂,这里采摘的要求就是一芽两叶,对茶叶嫩度的把握一般是将芽叶控制在3~4cm,最多不超过6cm。

  (2)晾晒:茶叶采摘回来之后,鲜叶不能随便堆放,需要摊开晾晒,一般用竹编的大簸箕晾在外面,但是不能太阳晒,太阳直接晒会导致茶叶水分的彻底流失,并且会影响茶叶的品相及质量,所以,只需要将水分自然晾干即可。

  (3)冲洗:冲洗是一道最直接的消毒程序。出于卫生的考虑,将不卫生的东西,茶叶中的一些小虫等等,用水洗的时候把它们漂出来。

  (4)蒸茶:待冲洗好之后,就开始蒸茶,这个工序主要起的作用是杀青。蒸是一个消毒的过程,特别注意的是蒸的过程看似简单开博体育,却需要难度,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即消毒,又使茶叶散发茶香,还要使茶叶保留新鲜度。

  (5)揉茶:将蒸好的茶晾至适温就开始揉茶。以前德昂族有专门的揉茶机,现在都很难找到,现有的一台在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展示保存。揉茶不能过短,但也不能过长,时间过长容易将茶叶揉碎,揉茶的力度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手感。

  (6)装竹筒发酵:一边揉茶,一边可以将揉好的茶叶塞入竹筒,塞的时候一定要塞紧,埋入地下发酵:事先挖好一个土坑,土坑内不能用塑料袋铺,需要放一层芭蕉叶或者上述提到的野生叶子(当地德昂话:fangrao)。竹筒埋入地下之后,竹筒的口需要朝下,在竹筒的顶部用石板压住,然后将泥土盖上。发酵过程大概需要60~70天,这个时间是最好的;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能让土坑进水,在此期间,不能打开开博体育,不能漏气,否则茶的质量就不好。

  杨师傅曾经也试过,把埋入地下的竹筒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过了十多天看看发酵状况如何,另一部分过了二十天掀开查看,一部分过一个月的时间查看,这些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漏气,导致茶的品质欠缺。

  (7)压制与干燥:压制是最后一道工序。待六七十天以后,趁天晴之日,取出竹筒,将茶叶捣出,在簸箕上摊匀后放在太阳光下晾晒至全干,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时翻动,以便茶叶均匀快速干燥。至此,酸茶就制成,可以泡茶饮用。

  据杨师傅介绍,这种做法是长辈传承下来的,小时候就经常看见这样制作酸茶,这种酸茶制作不需要炒青,属于半发酵。在一些文献中有提到还需要舂,这是压饼所需要的工序,现在一般都不成规模。

  茶叶的生产季节性较强,如何保证茶叶的质量,使茶叶减少损害和污染,如:防潮、防异味、防霉味、防透气等等,使茶叶不发生劣变。就酸茶而言,酸茶制成后的储藏其实很简单,和普通茶叶一样,需要防水防潮,不要有异味,防止茶叶串味。制成的酸茶可长期保存。德昂族酸茶没有进行过技术处理,完全也是按照传统的储藏方式,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品装入袋子堆放。日常存取放置方便,这种保存的方式较短,主要用于常用茶的存取。二是瓦、罐、桶的存储方法。选择合适的容器,将茶叶放置于内,再密封于容器内,平时较少打开,保存于无阳光照射和非阴凉处。三是德昂人家常用的储放位置便是火塘上方的空间了。德昂族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在火塘上方悬挂物品,这是茶类储放的最佳位置,火塘燃烧的热气可以使茶干燥,同时存放的地方在火塘上方,也易通风通气,是最佳的储藏方式。

  三台山出冬瓜村杨腊三师傅向笔者介绍酸茶制作的细节和要求,必须从原料选取就开始控制茶叶的品质。酸茶制作工艺及方法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人能够制作出来,其因为技艺的独特性、乡土性。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德昂族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充分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爱情生活、婚姻习俗、亲朋好友的交往、宗教祭祀活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用途,茶作为德昂族茶文化的根基,通过茶这个文化载体,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方式。既表达出德昂族自然生态观,也反映出德昂族茶文化的运用和丰富。

  从德昂族的饮茶工序来看,分为煮茶、烤茶、泡茶。三种方式的工序不一,饮茶的方法和时间有所差异。

  煮茶。煮茶相对简单,煮茶是将茶叶直接放入茶壶中,倒入水,等茶壶中的水煮沸即可倒出来直接饮用,一般煮茶是在客人较多或者在干活时饮用,与德昂族饮食的特点一样,煮茶饮茶具有消暑解乏的特点。

  烤茶。烤茶相对于煮茶来说,工序稍微讲究精细。首先将茶叶放在小茶罐内,摆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烤,随着温度的提升,茶叶慢慢飘出烤茶的香味,这个时候再把开水注入茶罐内,再待煮沸;煮沸后的茶味道非常香浓,喝时有点苦涩的感觉,喝完以后却有很甜的回味。烤茶一般都稍微费时间一点,一般都是在招待远方亲朋或者宾客时饮用。

  泡茶。酸茶的食用,最开始是用来带着外出或进山干活时携带,提神解乏的时候吃一点,生津止渴;在平时,小孩和大人也把酸茶当一种零食来吃;同时,酸茶也当作一种茶饮料,泡茶喝,即用壶烧开水后,将茶放置在茶壶里,将开水直接冲入茶壶,浸泡3min左右,即可倒入杯中品饮。据德昂族人讲述,常饮德昂酸茶能清热解暑、消炎解酒、爽神润喉,增进消化。

  食茶。现实中德昂族的食物以酸、辣、苦为主,将茶叶当作饮料来使用,这个与德昂人嗜茶成瘾有关,一天不喝茶,浑身都没劲,所以德昂族对茶的喜爱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除了饮茶,德昂人还能用茶叶做菜。茶叶菜也叫凉拌茶叶,即是一道菜肴,也是可以当零食。主要原料是茶叶,一般是用新鲜的茶叶揉好,再配以花生、香油、食盐等众多佐料进行搅拌即可食用,其味道也涩苦,回味绵长。或者是将茶叶制成酸茶,使用时兑上少量的水,泡发后和生菜一起凉拌,味道较好,能开胃,增加食欲。德昂人还会制作一种腌茶,也叫陶罐法。直接用陶罐腌制,将新鲜的茶叶洗干净,加上辣椒、盐巴等搅拌,放入陶罐内压紧后封存,存放几个月之后将之打开,就自然成为“腌茶”,既能当做菜来食用,也可以将它当作零食来吃。

  德昂族主要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每家都有祭祀敬奉的习俗。供品多为茶叶、核桃、大米、钱等,茶是必需品之一,供给佛祖,以示自己的一片虔诚。德昂族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母,天地万物皆有灵。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为证明自己是种植茶树最早的民族,德昂族把茶树雕成佛爷每天诵经念佛,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除了在奘房里使用茶叶外,德昂人还在许多生活场合中通过茶叶表达自己良好祁愿,与宗教祭祀有关的活动中也少不了德昂族茶的存在,通常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丧茶。丧茶也叫丧葬茶,德昂族一般都实行土葬,只有非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茶叶也贯穿着整个丧事过程。报丧时就要送一包茶叶,其茶有专门的包装形态,收到茶叶的亲朋就明白。出殡时,每走一段路,就要在路边上放两堆茶叶、草烟和一对小幡旗,只要意思是说明将告别人世间。丧葬茶叶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个葬礼过程,在进入坟地之前,也要摆两堆茶叶、草烟和香,主要意义是请求阴间门神让其灵魂进入村寨。埋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在坟前立一个坟头杆,挂上一块长长的白布,还有两个装满茶叶的白布袋。

  祈祷茶。祈祷茶可以与日常生活有关,也可以与宗教祭祀有关。在走访中,笔者发现好多德昂族人把祈祷茶放在正屋当中,向神祈福。祈祷茶是祭茶神,也有专门的包装形态,用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拜家神和送鬼茶。德昂人在拜神和送鬼时要用茶叶,而这茶就叫拜家神和送鬼茶。拜家神一般在家里进行,红白喜事都要祭拜,平时也会祭拜,多的时候每个月都要祭拜一次,最少也会一年一次,拜家神的主要作用是祈求上神保佑全家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等等。送鬼一般在村外,主要是驱鬼避邪;送鬼时的供品与拜神时差不多,一般为:七小堆茶叶、七小堆草烟、肉、蛋和几样小菜、饭等,其包装形态也与上述不同。

  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是德昂人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4]。茶在生活中与德昂族休戚相关,德昂族日常都离不茶,茶对于德昂族来说是寝馈其中。因此,茶便成为德昂族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日常交往活动中鸥水相依的媒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功能: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酸茶不仅是德昂族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生老病死、食行交往等都离不开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德昂族办事不再只是依靠茶,但是族人亲朋好友走访时,茶作为文化象征的代表,依然少不了,茶是必需品,表明茶到意到,是最高的敬意。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承必定要以民族的文化根基与环境调适相协调发展。德昂族作为茶的民族,茶俗文化的丰富为德昂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式。在茶饮环境里,茶俗对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产生制约,给人们规定了饮茶的行为模式和道德准则,人们受制于它的规约,无论是观念,还是言行都必须在茶俗允许的范围里进行。[5]在德昂族里,大家都能感受到以茶为礼的存在,茶其实起着一个媒介的功能,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通过茶的包装形态表达出所要述的事情,以茶代言,传递信息。茶的社会功用大大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这不仅是因为茶的自然品质,更因为茶与德昂族文化有机地结合为同构体[6]。在德昂族生活环境中,德昂族以茶代言,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茶的包装等形式来呈现出来,在一定的语境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茶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这是客观存在并一直延续至今的驱动力。

  茶叶具有解热散毒、消食健胃的功效。由于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栽种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制作晒干备用。德昂人嗜茶成瘾,一天不喝茶,浑身都没劲,只有喝下一杯浓浓的热茶,才能提起精神。他们把采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简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酸茶叶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另外,茶叶还有消炎的功效。据德昂族老人说:“如果身上有脓肿,取一点茶叶咀嚼后敷在患处,一两天即可消除”。这是德昂族对茶的医药作用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事实上,德昂族的茶,对于德昂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确实是起到解热消毒,健胃消毒的功效。

  根据《茶医学研究》[7]一书介绍,茶叶中所含化学物质的组成,已知的化合物已达500多种,构成这些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基本元素50多种,其中人体所必须的14种微量元素,茶叶中都含有。在500种的化学成分中,已经证明具有医疗保健价值的物质可分为以下7类:茶多酚、元素类、茶色素类、茶多糖、茶皂类、氨基酸类、生物碱。茶叶中的一些蛋白质也可能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医学研究表明茶中的微量元素有氟、铜、铝、钙、镁、锶,茶所含的维生素A原比胡萝卜素的含量要高,茶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比红枣还要高5倍,每百克茶的维生素E的含量比蔬菜也要高好几倍。德昂族民间传说,常饮酸茶,可美容增寿;常饮德昂族酸茶能清热解暑、消炎解酒、爽神润喉、增进消化。用现在医学来解释,正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虽涉量较少,但长期饮茶,茶的各种功效也慢慢显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昂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处的环境也有所变迁,种茶制茶在德昂族生活中影响力有所减弱,但茶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和文化符号的象征,依然在当今德昂族人交际中起着实际作用和文化意义。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一种独特工艺和民族技艺正逐渐消失,虽然国家及相关部门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以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及其文化为代表的现存的一些传统制作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及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渐消失,挖掘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和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德昂族酸茶拥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茶俗,德昂族的茶饮是当地最优秀的茶饮料之一,也是最好的茶,就地取材,简而不易,反映出德昂族人的朴素,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及民族特色进行重新解读,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流光溢彩,充分显示德昂族文化价值、德昂族民族价值,既是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尊重,也是对我们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肯定。

  [1]谭亚原,杨泽军.云南茶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凯亚.弄阿铁兰嘎——中国德昂族的茶树神线]德昂族简史编写组.德昂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丁菊英.德昂族茶文化探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2):9.12.

  [5]丁菊英.云南德昂族茶俗的社会功能[J].前言,2012(5):172.173.

  [6]刘修明.茶文化的弘扬和民族素质的提高[J].农业考古,1997(2):27.28.

  贵州凤冈怎么和西湖龙井扯到了一起?笔者有些麻木的营销策划神经被该广告刺激:凤冈又出招了!

  广告引发兴趣。查询一番,才晓得该广告源于凤冈与龙井开展合作:2014年6月,浙江西湖龙井核心产茶区杭州市西湖街道办事处与贵州省凤冈县正式签订了茶叶产业共建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力推黔茶出山。

  中国名茶众多,老牌龙井茶贵为名茶之首,闻名世界,有“茶之极品,绿茶之冠”盛誉。史书记载,凤冈有千年茶史,但大规模种茶,是从近10多年来才开始。勤劳智慧的凤冈人,凭借种茶环境优越,快速提升技术,强化市场运作,凤冈锌硒茶很快蜚声业界,成名于市场,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即便如此,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茶比较,虽然品质不差,但目前仍然不在一个品牌高度和量级上。双方能够开展合作,颇具新闻价值。

  就行业和市场来说,龙井茶和凤冈茶应该是商业竞争关系。如今,大张旗鼓宣传开展合作,吸引了市场眼球。一个是经典老牌名茶,一个是后起之秀,双方凭借什么可以携手走到一起开展合作?彼此的利益交集点在哪里?这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就双方开展合作而言,从凤冈角度看,似乎比较好理解。笔者认为,其重点是可以借助西湖龙井的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凤冈锌硒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加快高端茶品打造,进而拉动凤冈茶产业加快发展。虽然凤冈锌硒茶已经先后获得过诸多省级、部级评选荣誉,在行业内和市场上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在市场表现上,特别是高端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规模拓展上,仍然不尽如人意。由此,提升品牌高度和市场竞争力,应该是当前凤冈锌硒茶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的重点。与西湖龙井合作,可借力借势,运作得好,则是加快提升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扩大市场规模的绝好方式,此其一;其二,从西湖龙井的角度看,与凤冈合作,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恐怕不是一句“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力推黔茶出山”这么简单吧?笔者认为,选择与凤冈合作,这或许与西湖龙井自身发展中的一些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西湖龙井产量有限,市场供需缺口很大,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西湖龙井的发展受到制约影响。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品牌、技术、人才、渠道等优势,与拥有优越的种茶环境,茶叶品质优异独特,具有相当市场知名度,环境、种茶、制作工艺与西湖龙井有相似之处的贵州凤冈县开展合作,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项。比如,在合作上,可以探索龙井茶树异地栽种、开发西湖龙茶系列子品牌产品、联手创新开发打造新的高端茶品牌、利用西湖龙井国内外的市场经销网络帮助凤冈锌硒茶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等等。运作得好,或许不仅可以解决西湖龙井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加快其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市场营销策划角度观察,双方的合作,西湖龙井应该是在实施品牌文化输出和品牌延伸战略;而贵州凤冈,则是在实施品牌提升、市场拓展战略。这是笔者研究后得出的观点。以双方的综合条件来研究考量,开展合作具有可行性,合作的创意空间、开发潜力也很大。

  品牌一定要讲究质量,但仅有质量未必就是品牌。各行各业,有质量的产品比比皆是,但成为大品牌的产品寥寥无几。因为产品和品牌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品牌概念里一定有产品要素,但产品未必就具有品牌的全部文化内涵元素。产品仅仅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而品牌,除功能性概念外,还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概念。因此,产品、品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凤冈锌硒茶已经是知名品牌,但还不是大品牌,因为它还缺乏大品牌必要的、独特的、深具魅力的、具有强大市场穿透力的文化内涵积淀。一般品牌与大品牌的市场表现差异很明显。比如,自己喝茶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凤冈锌硒茶,因为品质好,价格不算贵,性价比高;但要办事求人,送礼,或者高规格接待客人,即便价格高,可能也会选择西湖龙井茶,因为不仅品质好,而且是大牌子,有面子,可以更好的满足和解决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开博体育。

  品牌价值提升是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 ”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广告虽然有一定吸引力,但还不能简单认为凤冈锌硒茶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就此可以快速拉升,消费者由此就会把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等量齐观。因为二者在品牌文化内涵、市场影响力上还有很大差距。曾经,一些白酒品牌亮出“敢与茅台比高下”、“敢与五粮液叫板比高低”等广告,还搞一些与茅台、五粮液同台品尝,比口感,比质量“抢眼球”的营销活动等等,都没有能够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提升起来,却往往都是造势不成,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当然,不同的是,凤冈与龙井是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就这一点来讲,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上,凤冈锌硒茶也会得到加分。 ”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广告也会向市场传递出凤冈锌硒茶的新感觉和品质感。

  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宋代对茶文化的研究更为兴盛,内容广泛而详尽,相关著作多达三十种,既有专谈斗茶技艺的如《茶录》,有鉴别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录》,有综合论述茶具选择及茶叶珍藏方法的如《大观茶论》等。明代,茶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结合更加密切,茶学专著达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说》一书提到了茶室、人品与茶品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茶疏》则着力于对茶道礼仪、茶叶药理与茶人品德进行评述,还首次记录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清代的茶学研究以编录和总结前朝的史籍资料为主,比如《续茶经》就是对《茶经》的解释与扩展,其体例按照《茶经》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目,字数则由七千扩展至七万。《续茶经》在附录中增添了历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间的典型文献收录其中,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茶学著作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是继《茶经》之后我国茶学研究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制茶与饮茶的过程中自发创造而成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各位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利用和发展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总和。茶学专家姚国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论》中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在物质形态方面包括茶书、茶画、茶具、茶歌、茶戏、茶叶制品等,在精神形态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态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礼等,在行为形态上包括茶风、茶俗、茶规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性,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高雅与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在茶叶及茶具方面,散条茶逐步取代了团饼茶,茗饮法逐步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整体审美意境得到提升,许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质地优良的上乘陶瓷茶具应运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饮茶的乐趣。在茶艺方面,工夫茶艺达到鼎盛,“凤凰三点头”等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动作走向成熟,对饮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叶生产技术方面,绿茶的蒸青技术得到改进,炒青技术问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艺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来做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花草茶等七大茶类正式形成。在茶馆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场所,各类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形成了特殊的茶馆共饮文化。在精神哲学方面,茶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代我国统治阶层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极为重视,茶文化与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与品德,茶文化则有“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饮茶之人清明质朴、静虑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将人的生命融于自然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认为饮茶的一切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简单、纯净,不可破坏茶叶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给予、感恩与自省,它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禅茶之上,僧侣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饮茶,提神静心,达到禅茶对于“和、静、清、俭”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途径。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政治、科技情况及涉外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往来频繁,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被运往海外并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相应的文化形态也进入东西方各国,开启了“东学西渐”之路。明清时期茶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与朝鲜。日本和朝鲜与我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时期就已接触到我国的制茶与饮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雏形,不过当时仅限于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儒释道思想也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定型,以“和、敬、清、寂”为主要理念,既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谦和宁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朝鲜茶文化则更加注重我国茶文化的礼仪与规则,意欲通过茶道对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国茶日中举行的“五行茶礼”仪式,人们衣着规整、举止庄重,向神农氏神位献茶,展现出朝鲜茶道文化中“礼、敬、和、静、清、玄、禅”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则集中体现为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我国茶文化自十七世纪进入英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起源于中国,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创造出以红茶为主的混饮式茶文化。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茶文化清饮绿茶,为何到了英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气候阴冷,绿茶性寒,在这种条件下长期饮用会导致脾胃不适,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身、养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至于混饮的方式,则源自英国价值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时间相隔较长,且午餐颇为简单,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于是人们开始以点心、水果辅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黄油、鲜花、香料、咖啡、鸡蛋等,以保证均衡而全面的营养,促进体能恢复。除下午茶以外,英国人每天会有多个固定的饮茶时间,清早醒来要在床边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时辅以“早餐茶”,上午十点左右为“上午茶”时间,午饭时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点左右为“下午茶”,晚餐时饮用“晚餐茶”,就寝前还要来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饮茶时间以外,英国人还会举办名目繁多的茶宴、茶会、茶餐等,形式优雅,气氛尊贵,用具考究,参与者要身着正装,行为端庄,举止得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成为英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讲究形式与细节的英国茶文化相比,美国茶文化就显得随意而时尚。起初,美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饮方式,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与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国自由意识、开拓主义、创新理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饮方式,发明了袋泡茶与冰茶,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茶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够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改变,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时长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受交流方式与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并未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续有效的传递方式,包括茶叶贸易、著作翻译、人际交流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绘画、歌曲、建筑等作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茶文化在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形成了关于茶的谚语和词组,丰富了各国的语言体系,使茶文化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连结更加紧密。其次,茶文化对各民族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人格追求、审美理念、思想意志、内在情感、礼仪观念等,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和谐理念、自省思想与淡泊态度,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会氛围的搭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传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和餐饮的方式,还承载着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提炼民族个性、谱写民族历史的文化手段,对各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国,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们通过饮茶来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研究茶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质,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东方国家传播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与朝鲜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为主,但在西方国家传播时则不然。西方文化体系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饮茶的保健功效与交际功能,混饮方式的确立、袋泡茶与冰茶的创造就是有力的说明。当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价值时并不否认其物质价值,海外各国茶文化同样认可茶文化的双重价值属性,并都把茶文化视为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窗口,彰显出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毫无疑问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娇艳明媚的花朵。

  8月初了,记者以“普洱茶有没有文化”为题,在昆明著名网络论坛“彩龙社区”发帖,两日内跟帖无数,回帖者观点鲜明,争论激烈,即使是“打酱油”赚分回帖,也是青梅煮酒论文化。总体来看,参与者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中立派三大派别。

  ID为“段一刀”的抢到“沙发”:“有文化的。”他接着阐述有文化已成为普洱茶的负累:“就是因为普洱茶被人整得太有文化了,所以不太敢消受了――文化能喝吗、好喝吗?我就一俗人,个人还是觉得龙井、铁观音,确实味道要比普洱茶好。”

  “开着奔驰去种地”不容置疑地回复:“普洱早就已经被文化了,还要问有没有文化,这问题岂不是不太有文化?”

  我说它没有文化,也是对的,因为茶不管再怎么有味,不管是正着喝还是倒着喝,不管是先放茶叶还是先放水,它是没文化的,文化是人加上去的,文化可能是喝者之间比较优越感的一种表现。”

  80后知名网络作家黎小桃也参与了讨论:我个人认为,普洱茶显然是有文化底韵的。有一天,偶然看到一首载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普洱府志》的诗,细细读了又读,十分喜欢。‘鹦鹉檐前屡唤茶,春酒堂中笑语哗。共说年来风物好,街头早卖白棠花。’诗中的茶,就是普洱茶。细读此诗,如同看到170多年前云南人喝茶的情景:宽阔厅堂,红木椅子;茶香食美,物丰境安;谈风颂雅,宾主风流。”她觉得普洱茶的文化是“安静淡定”:“我是个外表狰狞,内心温软的人,我喜欢诗中有普洱茶这个安静淡定的调调。”

  凌之鹤的回复很新奇:“就看喝茶人的口味啦!若饮者本身就是高人,肯定有文化,何况饮的是普洱茶!”

  Ever反问:“麦当劳有没有文化?微软有没有文化?google马马虎虎算有一个,不管怎么算按中国这个文化概念它们都是没文化的。但是普洱茶肯定是有文化了。牛气得很。”

  网友Wangwenjuan这样描述普洱茶文化:“个人觉得,普洱茶应该是在一个平淡从容的下午喝的,安静的岁月从茶香里面流过。这种茶的韵味不是炒作文化的结果,应该是个人体验的快乐。”她举例说:“就我在上海看到的普洱茶的市场状况,多少有一种伪文化的效应。这些伪文人,也确实不知道应该如何喝这个茶,不止一次在高档的茶室和咖啡厅看到,他们让服务员泡上一壶,然后不断的往里面添加开水,然后呼朋引伴的谈论着普洱茶的好,却不知活生生糟蹋了这茶!”

  网友“道不平”回复了很多。她说:一提普洱茶,人们往往就联想到云南的南蛮文化,粗犷、直白、不成体系、不加提炼、缺乏内涵。往往因没有深厚久远积累的文化底蕴显得凌乱、无章法而难登大雅之堂。就有如过桥米线的演变和过桥文化,从稚嫩到甚嚣尘上再至回归到相对平复的市场运营,有几个人感受到了秀才的金榜题名与这碗米线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一经炒作,商业成分挤掉了食品本身的地域特点,还剩下多少过桥文化可圈可点?”

  在她看来,可以文化而不要神化:“想起曾经疯狂的君子兰;曾经的兰花神话,有多少能够在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生存中占据一席之地?物欲社会中人们心态的浮躁,促成了急功近利的泡沫神话。”具体说到茶文化,她认为:“所谓有品位的茶文化,脱离不了百姓生活的水准,否则它就是再阳春白雪,也只是少数人的雅兴和作派的秀场。对于多数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芸芸众生,永远不可企及、永远曲高和寡。”

  道不平说:“前些年火爆的普洱茶,成就了多少富翁,也确实使云南蜚声海外。回想那时,多少人做着普洱茶的致富梦!许多号称专家的茶客曾多次向我灌输普洱茶的神奇功效,窃也曾虔诚地去把带着霉味仓味的茶水当做绝好的保健品一饮而光。”

  她总结:“因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茶文化不是靠吹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蕴合在每一片茶叶之中。我们只能客观地就把它当茶喝,而不要再给他冠以更多的高帽,更不能再像原来的造神运动一般,将非常平常的茶文化演变、亵渎令它失去初衷而消亡。”

  李笑华在跟帖中说:“记得一故事,有钱人没文化,买了很多书放在自己的办公室,但那些书全是新的,基本没看过,普洱茶呢,就像……谁花钱买书来贴上去的呢?政府、商人……文化能卖钱么?对于没文化的,他们是需要文化滴!当然。文不文化,花钱的人不管你那东西有没有文化呢,也不懂,有的只是钱。”

  “南风佐酒”认为文化不能脱离大众:“茶是大众饮品,老百姓都喝不起了还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凝视黑夜”说了一种奇妙的文化心理:“喝着普洱茶,笑别人没文化。像此类针对性的问题大概是要看谁在喝,谁在被笑?话说回来,如果你有文化的话,那你何必怕被喝普洱茶的人笑没有文化呢?某种意义上说,喝普洱茶获得文化的人大概都是怕被笑没文化的人。如此心虚,大概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有。哪种茶都有优劣,喝得自在就好。”

  ho酱认为,喜欢就好,不管什么茶,只有喜欢与不喜欢,文化并不是茶自身的,而是外人赋予茶的一种个人感受。

  草木染顾名思义,使用自然中植物颜色进行染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生活中的药染、花染、蔬菜染和茶染等都属于草木染的范畴之内。

  染料的雏形是早期岩画中使用的矿物质染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无意中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植物掉落的颜色沾在衣服等物品上会上色,后来人们就试着从这类的植物中提取颜色。后来植物染的技术越来越成。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