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体育茶文化论文范文7篇
开博体育俄罗斯对于茶具的要求十分讲究,不仅要求茶具漂亮还需要茶碟别具一格。有一部分人喜欢陶瓷的茶具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玻璃的茶具但是都不及茶炊受人们的喜爱。俄罗斯人也最习惯于用茶炊来煮茶,俄语中有只用茶炊饮茶才算是饮茶的说法,由此可见,茶炊在俄罗斯人们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谓的茶炊就是一种带有把手和支脚的热水壶,可以用来喝茶的器具,而俄罗斯的茶炊出现在18世纪,是由于茶落户俄罗斯而盛行的,但是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茶炊是何时生产的,现在茶炊的工艺已经进一步的完善,茶炊的外形具有很多样式,形状也大有不同。提到茶炊就不得不说说它的产地,19世纪初期,莫斯科就有生产茶炊的工厂,年产量大约3000个,到了19世纪20年代,离莫斯科较近的图拉市成为了生产茶炊的基地,仅在图拉市就有几个生产茶炊茶壶的工厂,在1912和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产业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时期,年产量已经达到66万只,这足以证明了茶炊有着较大需求量。
由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导致俄罗斯的气候较为寒冷,俄罗斯人喜欢喝茶来取暖也是俄罗斯人喜欢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人大多数都喜欢喝甜茶,伴着糖来喝。而有三种喝甜茶的方式:比较普遍的喝法是把糖放在茶水中融化在喝掉,还有一种是将糖含在嘴里然后喝茶,然而最后一种是在没有糖的情况下喝茶,需要喝茶的人在大脑中想着糖,然后品茶,似乎能够品出茶里的甜味,有一点望梅止喝的意味,俄罗斯与我国的品茶习惯不同,俄罗斯每次饮茶的时候都要有各种大碟小蝶的点心,作为饮茶的茶点。并且俄罗斯人更喜欢在喝茶的时候加入柠檬片和糖,有时候还会在茶里加入一些牛奶,因此,可以说俄罗斯的茶文化离不开糖,俄罗斯人喜欢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对主人热情的款待表示感谢,也就是谢谢糖茶的意思,俄罗斯人常常在茶烧的滚烫的时候加上很多的糖和蜂蜜。
俄罗斯较为传统沏茶方式是将干净的茶壶用滚动的开水涮一下使其快速的晾干,然后放入茶叶,并且倒入适量的开水并蒙上餐巾然后将其放在茶炊的壶托上,大概过个5分钟左右,加入一小块的砂糖,使茶叶能够完全的舒展开,释放出所含的物质。在茶叶泡好的时候,往杯中倒入半杯,在从茶炊加入适量的白开水。在饮茶的时候,始终保持茶炊的水处于沸腾的状态,俄罗斯人称这种加入沸水的喝法能够喝到最好喝的茶,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喝到相同浓度的茶,因此,俄罗斯人泡茶都一般都是一遍,绝对不会超过两遍。
尽管俄罗斯人接触传统茶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茶文化渗透在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在俄罗斯各种工艺、绘画以及雕塑中都体现了茶文化。大部分的艺术作品都是茶饮的静物画和以其日常生活相关题材的绘画和雕塑。在作品中,不管是早晨还是傍晚,田间还是集市,茶具都默默的陪在一旁,好像在陪伴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除了这些以外,明信片以及贺卡甚至是套娃的花纹也能使我们体会到茶文化。并且在最近几年当中,在莫斯科各大超市和商场里面,都设有茶叶专售的柜台。在这里顾客不仅可以买到产自中国的或者是日本的各种绿茶,并且还可以买到关于茶道类的相关书籍以及关于茶类的各种相关的工具等;在莫斯科,类似较为专业性的茶馆已经有了八家,如“铁凤凰茶道所”、“丝绸之路茶馆”以及“茶文化俱乐部”等饮茶场所,当您坐在餐桌前,看着眼前具有百年历史的茶文化,以及满目琳琅的茶点,您才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俄罗斯式的幸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我校品德教研组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读各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教学用书以及学生学习活动手册,整体地把握了课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教材编排课程内容的设计情况,针对教材在实施教学中存在的与本地区教学资源不适应,与本地区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一致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了解各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原则,再到书店找材料,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列出了各年级的校本化整合修改的篇目。我校地处茶乡,根据社情、乡情、校情和茶文化教育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挖掘当地文化,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校本教材。一年级教材从兴趣入手,编写一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茶诗;二年级教材以故事为主,讲述茶的来历以及名人与茶的故事片;三年级教材介绍茶的生长、采摘、制作和茶历史;四年级教材介绍茶的分类;五年级教材介绍泡茶的方法;六年级介绍茶与生活的关系。我校发挥茶乡的优势,以茶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教材中深入浅出,富教于乐的内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品德与社会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演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和学习,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并发展各种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儿童主要的学习形式不是听讲,而是参与活动。而儿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各种信息,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虽然教材内容本身就是来自儿童生活的活动内容,但不管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如何想方设法,如何顾全大局也仍然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以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点,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如对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二级主题《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向现代化”这一课教学时,由于我校地处安溪,是铁观音的原产地,可引导学生到茶农家、茶山、茶科所、茶叶加工厂、茶都等地参观访问,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家乡茶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以前茶乡人制茶“靠天吃饭”,纯手工制作,而现在依靠恒温除湿、空调做青,依靠智能化的茶业机械,茶乡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让科学技术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这样就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和茶乡特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感受到茶乡的发展与变化。学校把涉茶教育和品德与社会教育整合。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绘茶画,演茶艺,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联谊,以茶健身,以茶演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兴文等茶文化活动随处可见,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多主体、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具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过程要注意差异化。科学地运用好评价,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即重点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表现出的价值观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精神。在评价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儿童采用观察、访谈、阅读、问卷等形式结合评价手册、成长资料袋和儿童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多主体性的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把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与学生自评巧妙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主动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多维立体性,评价操作的持续全程性,评价语言的积极激励性。如我校结合县情、校情开发了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作为档案袋研究活动的载体之一,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主动发展。我校以茶为载体,创新课程评价,如将茶道文明礼仪评价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相结合,设计评价表,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教师评,要求语言要文明,多用茶艺专业语言,做到彬彬有礼;恰当使用“谢谢你”“对不起”“请”等文明用语;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学习茶词诗赋,有得体的行为举止;熟悉掌握茶文化知识及泡茶技巧;严格要求自己在外形、举止乃至气质上,做“和雅”少年,并将评价表放入成长档案袋。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利用劳动课,培植茶树标本,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和包茶等社会生产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策略,让学生参加茶实践。利用校本课系统开设茶课,让学生学习茶知识。用活动课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戏、画茶画、演茶艺,弘扬茶文化。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寻找了一个岗位→扮演了一个角色→获得了一种感受→学会了一种本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益匪浅。学生从问茶→学茶→知茶→会茶到爱茶农→爱茶乡→爱祖国,这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让学生参与学茶、种茶、采茶、制茶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从学习茶的历史,茶的文化,茶对安溪经济发展的贡献,到经历茶树的种植、管理,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的冲泡等过程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一次次的艰辛劳作,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体验的感受是深刻的,正如同学们在体验日记中写到:“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好朋友”。通过以茶为载体,拓展教学时空,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了新模式。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原产地。茉莉花[Jasminumsambac(Linn.)Aiton.]原产于印度、波斯湾一带,属木樨科,茉莉属,常绿灌木,为热带、亚热带长日照偏阳性植物,适于在光照充足且年均温20—40℃,土壤持水量60%—80%的环境下生长。茉莉花在西汉时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落地生根,这与福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理位置介于2515N—2629N,11808E—12031E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南部为平原。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年均温在16—20℃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1月平均气温10.5℃,年均日照时数1700—1980h,全年无霜期长达326d。年均降水量达900—2100mm,平均湿度77%。福州在光、热、水、土资源等方面与其他茉莉花种植区相比优势明显,为茉莉花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境内的晋安区、仓山区、闽侯县、连江县、长乐市和永泰县等6个县(市、区),总面积3291km2,其中茉莉花主要生长在闽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沙洲上,茶树则主要分布在鼓山等山区。
1.2.1问卷设计与调查本研究中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福州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等内容。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把福州居民分为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同事物的地方认同维度测量量表采用从1(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完全同意”)的5分制Likert量表。参考Proshansky[4]对地方认同所下定义,结合本调查问卷的具体研究内容,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地方认同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范围,将地方认同划分不同认同维度:历史认同(historicalidentity)、现实认同(practicalidentity)、情感认同(emotionalidentity)和行为认同(behavioralidentity)。调查小组于2013年5月在福州市仓山区的万达广场、台江区的闽江公园以及晋安区的鼓山3个地点随机对福州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并当面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开博体育。受访居民基本情况参见表1。受访居民中,福州市民(46.78%)和外来居民(53.22%)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男女性别比例相当(51.46%和48.54%)。受访者中以18—60岁年龄段为主(占比92.68%),所从事职业以工人(23.39%)、学生(15.20%)及企事业职工(24.56%)为主,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01—30,000元开博体育、30,001—50,000元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17%、22.22%和27.19%,受访者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54.67%受访者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借助Excel进行数据汇总并利用SPSS17.0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问卷信度与效度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测量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10—0.60之间[18]。据此,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本研究利用SPSS17.0中scale模块提供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及因子分析功能对量表进行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认同维度量表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664,KMO统计量为0.65,球形Bartlett检验发现变量间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以对量表数据进行后续分析。
2.1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总体特征分析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对问卷结果进行测量时,通常情况下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不同意,2.5—3.4之间为一般,3.5—5之间为同意。由表2可知,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不同认同维度的总体得分介于2.80—3.90之间。其中,福州居民在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及情感认同3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分别为2.85、2.80和3.25,认可程度一般。行为认同维度上的得分达到3.90,表明福州居民在保护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对福州居民中的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研究发现,福州市民在各地方认同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除在行为认同维度上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得分均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P0.05),在其他认同维度中两者得分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
2.2福州居民地方认同维度差异特征分析以地方认同均值及不同地方认同维度均值为变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其4个认同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年均收入、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研究这些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尽可能地降低某些分组因样本量过少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现将职业组别中“科研人员”样本以及年均收入组别中“5,001—10,000元”样本予以忽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地方认同亦增加,但不同年龄段居民之间的地方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认同维度(P=0.042)、现实认同维度(P=0.009)及情感认同维度(P=0.004)上,而在行为认同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601);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差异显著(P0.05),随年均收入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认同维度(P=0.005)和行为认同维度(P=0.002)上,而在历史认同维度(P=0.164)和现实认同维度(P=0.224)上差异不显著。年均收入在“30,00150,000元”的居民在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均高于其他收入居民;居民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其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居民地方认同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开博体育,居住时间愈长,地方认同程度愈高。具体而言,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地方认同的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1)差异极显著(P0.01),在情感认同维度(P=0.02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412)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维度和行为认同维度分别在0.05、0.01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受访者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和行为认同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说明居民地方认同程度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受教育水平愈高,地方认同程度也愈高;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的地方认同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体分析发现,福州市民和外来居民在历史认同维度(P=0.000)和现实认同维度(P=0.000)上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情感认同维度(P=0.019)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行为认同维度(P=0.087)上差异不显著。福州市民地方认同高于外来居民,表明人口的空间迁移和依存地变化可能对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3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福州居民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地方认同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17.0相关分析功能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受访者的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以及文化程度与其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进行相关分析(表4),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年均收入、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居民地方认同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龄和年均收入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地方认同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受访居民的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与历史认同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当地的居住时间愈长,受教育水平愈高,受访居民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程度愈高。福州居民现实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年龄和居住时间的影响,与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居民的情感认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收入和居住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福州居民的行为认同与其年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更多受到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地方认同及各认同维度主要受到居民居住时间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居住时间愈长,文化程度愈高,居民对地方事物的了解程度愈高,更有利于提高对当地的认同程度。
3.1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为探究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规律,按照受访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与地方认同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大小,将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保护划分为由低到高的3个层次:人口特征、认知态度和保护态度,其中,依据地方认同各维度涉及的具体调查内容,以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情感认同3个维度指示居民的认知态度,以行为认同指代居民对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据此,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图1)。在地方认同与受访者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中,Williams等[20]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一个特定地方产生地方认同时就会表现出对该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中,福州居民的认知态度受居民人口特征(年均收入、文化程度等)的影响,而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不强。依据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在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上,应采取积极举措转变居民的认知态度,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经常性地组织或举办弘扬茉莉花文化的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增强居民对茉莉花及茶文化的了解;茉莉花在福州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因此而成为福州市花,占据“天时”与“地利”而独具特色,政府部门应利用大众传媒及移动互联网多渠道对茉莉花与茶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对该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可针对居民开展茉莉花茶保健功效的讲座或论坛,拓宽居民对茉莉花茶用途及功效的理解,进而影响其消费倾向。通过增强居民的认知程度最终影响其行为选择,以实现对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3.2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研究方法及内容对比为丰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相关研究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将国内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内容加以分类整理(表5)。由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概括来讲,在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运用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结构方程模型及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等。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居民态度之间的关系、遗产地资源多功能性价值评价、生态足迹及生态补偿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成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
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开博体育。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助性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助性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
(一)考究的茶具谈起俄罗斯茶文化,不得不提到俄罗斯考究的茶具。俄罗斯将中国的茶叶引进自己国家之初,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茶具,到了十八世纪,随着随着茶叶在俄罗斯饮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注重茶具的使用。到了十九世纪初期,俄罗斯茶具已经初具规模,大体可分为三种:咖啡壶型茶具、炉灶型茶具、烧水型茶具。虽然茶具大体的形状有这三种,但其外形也颇具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还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茶具。此时,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工厂,还为当时俄罗斯最大的茶具生产地,一年大约生产3000左右个茶具;而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图拉市的茶具生产量大大提高,工厂也有好几百家,此时,俄罗斯茶具生产达到了最为繁盛的阶段。俄罗斯虽然不是茶叶的原产地,但是俄罗斯国家对茶具的要求是很高的,欺茶碟也十分精致、漂亮。在中国,人们对茶具的要求也很高,但是由于茶叶的遍及面积很大,因而对茶具没有具体的要求。有些人喜欢用陶瓷做的茶具,有些人喜欢玻璃制的茶具,人们因各人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材质与种类。但是在俄罗斯,人们只喜欢用透明的茶具,认为这是最好的饮茶用品,俄罗斯人将茶具十分看重,甚至民间有“无茶具就不是饮茶”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茶具在俄罗斯茶文化中占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独特的饮茶习惯俄罗斯在中国的北部,其纬度很高,因而其天气十分寒冷。俄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饮茶习惯上也与我国的饮茶方式不同。由于天气特别寒冷,因而俄罗斯人十分注重饮食中的热量,这些高热量的食物能够让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去抵御寒冷的天气。因此,俄罗斯人的茶水中的热量也相应要高于我国,这是俄罗斯饮茶与我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其次,俄罗斯人十分喜欢在茶水中加入糖,使原本略带苦味的茶变成甜茶。其具体作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最为简单而普遍的,饮茶人直接将糖放到嘴里,然后再去喝茶;第二种是将糖溶化在茶水里,然后一饮即下;第三种是在茶水里加入果酱、蜂蜜等,不一定要加入糖,以此使茶水变甜。在品茶的过程中,俄罗斯人都要加上一盘“茶点”,以免饮茶的枯燥乏味。在俄罗斯的现代社会,俄罗斯发明了一种浓茶。这种茶水的作法,是将茶水中放些罗姆酒,俄罗斯之所以发明这种浓茶,是与他们的饮料习惯有关的。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在夏天最喜欢的饮品是格瓦斯,这是一种有薄荷、面粉或黑面包干、葡萄干、浆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发酵制成的清凉饮料。而浓茶的发明,就因与格瓦斯的味道相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特别的茶水制作方法俄罗斯的茶水制作方法,与中国有所不同。在泡茶水之前,人们会将茶壶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将它晾干;在这之后再将茶叶放到茶壶里,倒入全开的水,用纸巾将茶具壶托蒙住几分钟即可。在泡茶水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在茶水里加入少量的糖,这样是为了确保茶叶片可以会展开,将其所有的茶叶芬芳全部释放出来。当茶水泡好了之后,人们在进行品尝时,一般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一杯杯倒出,他们先要倒出半杯甚至更少的茶水,在加入白开水之后才能进行品尝。与中国人品尝更不同的是,俄罗斯人在进行饮茶时,茶壶里剩下的茶水要一直保持沸腾,所续的水也都要保证是完全的开水。俄罗斯人泡茶只泡一遍,他们不会再用第二遍、第三遍,认为茶叶在一次沏泡之后,其芳香已经用尽,不能再进行沏泡了。中国人饮茶,除了非常正式的场合之外,大多都是为了解渴、提神,功能性较强;但是在俄罗斯,人们将饮茶当作三餐中的一餐或是当作一种充饥方式,他们配之以茶点,使得起到果腹的作用。除此之后,俄罗斯人还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是人们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的媒介。此外,在饮茶品种上,俄罗斯人也与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人喜欢吃绿茶,而俄罗斯人则喜欢喝红茶,这种茶泡入水中之后呈现黑色,就连俄罗斯人喜欢的酽茶也是呈黑色的,黑色的茶水在俄罗斯也许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人所不能理解与接受的。
俄罗斯人饮茶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茶文化在俄罗斯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在俄罗斯的工艺品、绘画以及文作品中,我们早就能够看到茶文化的影子,由此可见茶文化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俄罗斯人民的家庭装修风格中,你会发现茶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俄罗斯人喜欢在家里摆设一些陈年的旧茶具、瓷器茶具、茶壶等,在专门的茶几上,主人还会随时准备各式甜点、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等物,用与日常生活中自己食用与接待客人之用开博体育。茶文化就像是人们吃饭、睡觉一样深入人心,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平静的存在,又是那么顺其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会饮茶。比如在早餐时,俄罗斯人喜欢沏一壶茶水,再加之夹火腿或是腊肠的面包片,这就是大部分人的早餐,简单而又有营养。俄罗斯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他们喜欢平在茶几前,在茶里加一些奶油、柠檬汁,然后慢慢的品尝味道,是一种简单而又时尚的生活乐趣。当周六周日时,俄罗斯人对茶的喜爱则更加明显,他们通常在洗澡过后,把喝茶当作一种饮食,加之以糖果、糕点、面包圈等食物,使之达到果腹的作用。俄罗斯人重视饮茶,因而对给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当朋友、亲人相聚时,人们会将品茶当作一种交际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友好与真诚。由此可以看出,在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饮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济影响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催生世界茶产业。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也是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最早利用、驯化、栽培茶树,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制造、销售,形成了茶产业,诞生了茶经济。随着中国茶向外传播,茶叶知识、茶树栽培、茶叶生产传到国外,世界茶产业应运而生。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促进了国际贸易,加强了国际协作,繁荣了茶叶科学。在世界农业经济作物中,茶业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现在五大洲都有茶区分布,茶园分布最广的地区介于北纬6度至22度之间,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索契山地的图亚普谢区茶区为当今世界最北的茶区,阿根廷的米逊斯茶区是世界最南的茶区。亚洲茶区分布最广,非洲次之,美洲再次之,大洋洲、欧洲分布较少。茶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从茶产量可见一斑。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国家为世界最重要的产茶国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这三国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的60%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日本、土耳其。以上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茶国。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孟加拉国、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卢旺达、南非,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产茶国。此外,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卢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葡萄牙、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产量在世界上虽无甚影响,但茶产业在本国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在满足本国饮茶需求的同时,对减少茶叶进口,平衡贸易格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仍具有产业意义。
推动世界茶贸易。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世界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与饮茶风俗的传播关系极大。长期以来,中国茶主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虽然茶叶贸易随之兴起,但贸易数量仍然有限。只有当饮茶风俗传入欧洲,并随西方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后,茶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茶叶贸易勃然兴起,世界茶贸易数量才不断被刷新。19世纪40年代前,中国几乎提供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全部货源。据笔者推算,16世纪的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微不足道,17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1050.5吨),18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444462.5吨),19世纪40年代,达1500万担左右(75万吨)。如果加上每年2.5万~5万担的帆船运茶出口量,则总数更多。从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前的约300年间,中国出口茶叶总计2396万担(约119.8万吨),1840年约为40万担(2万吨)。此后,世界茶叶市场上出现少量日本绿茶、印度红茶,且数量不断增多,但中国茶叶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886年达到巅峰的13.4万吨。这一时期,中国茶叶90%以上销往欧洲。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茶叶生产、出口、消费均有所下降。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但世界茶叶贸易额同样增加迅速。世界茶叶出口贸易由19世纪70年代的1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78.37万吨,显示了这一贸易产品的巨大活力。
刺激世界茶生产。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刺激了世界茶的生产。随着茶的传播,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茶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笔者曾估计,中国茶作为世界茶叶唯一产地时的1832~1837年,年均茶园面积为34.73万公顷,茶叶产量13.03万吨,单产374.9公斤/公顷。由此可知,中国茶向世界传播对茶叶生产的巨大刺激作用。以1832~1837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单产为基数,1934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2.59倍、2.93倍和1.13倍,1990年这三项指标则进一步增至7.2倍、19.3倍和2.68倍。从1934年到1990年,世界植茶面积增长1.78倍,茶叶产量提高5.6倍,茶叶单产增加1.36倍。进入21世纪,世界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每年均超过300万吨,2010年跃至408.7万吨,2012年增至452.80万吨。茶叶生产的惊人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不仅是饮茶风俗的传播、茶叶知识的输入、茶叶贸易的开展及茶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的茶文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日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礼仪、饮茶文化。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最具典型的是朝鲜茶礼、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最为典型的是荷兰茶会、英国下午茶。这几种最为典型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茶风俗传入这些国家的产物。朝鲜茶礼。随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流入朝鲜,茶随之传入该地,并加以传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太宗时期茶传入朝鲜。据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载,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兴盛起来。”朝鲜李朝文献《东国通鉴》说“:新罗兴德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827~840年)赏赐茶籽,公元828年种于金罗山的异山。”这是茶的再次传入,表明饮茶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新罗时代已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人向民间传播、发展。这一时期新罗国内开始植茶、制茶,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
[2]以最澄、空海、永忠为代表的学问僧在学习、传播佛教的同时,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从弘仁饮茶中对陆羽亦步亦趋的模仿及弘仁茶诗与中国茶诗的相似表达,可以推测《茶经》一书及唐代饮茶诗文也由以此三人为代表的学问僧带到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流社会对新传入的饮茶文化怀有极大热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不仅多次参加茶会,还在皇宫中开辟茶园,下令在近畿地区植茶。饮茶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形成一股“弘仁茶风”,为13世纪后南浦缫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在日本传播茶道打下了基础。荷兰茶会。欧洲茶会,以荷兰为最。中国茶传入欧洲时,价格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饮用,只有贵族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要人才能享用。荷兰输入中国茶叶的同时,中国茶壶、茶杯也一起被输入,使之能够同时使用。1637年前后,有些富商的妻子开始以茶待客,于是茶叶输入量稍微增加。1666年,茶价有所下降,但每磅售价200~250弗洛林(相当于80~100美元),茶叶仍然只能为富人所享用。此后,输入量再次增加,价格下降,饮茶略有普及,这个时间是1666年至1680年。富有的家庭辟有专门茶室,普通市民则在啤酒店饮茶。饮茶俱乐部的形成,推动了一般妇女的饮茶热。茶会是一件十分郑重其事的事,饮茶客人多在下午2时光临,主人郑重接待,礼貌周全。女主人取出各种茶叶,放入配有银制滤器的小瓷壶中。女主人请每位客人选好自己的茶,然后放入小杯中。需要加其他饮料的客人,女主人则以小红壶浸泡番红花,用较大的杯盛放较少的茶递给客人,让其自行配饮。饮茶时,要咂吸有声,表示女主人的茶味美好。大家足靠火炉,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糖果饼干,一边交谈。饮茶结束后,再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食品。茶会风靡一时,成为荷兰妇人重要的社交方式,这一著名活动丰富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饮茶习俗对荷兰人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积极影响:政府通过社区免费聚餐,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生意兴隆的茶馆,丰富了近代荷兰的城市服务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追求饮茶,刺激了人们对茶器收集及茶亭兴建的热情。
[3]英国下午茶。欧洲茶会,以英国为次。英国饮茶晚于荷兰,但发展势头迅猛,至18世纪已形成午后茶。1763年,在哈罗门诸贵妇轮流供给午后茶与咖啡。此后,鉴于人们早餐食用丰富,中餐与晚餐间距时间太长,晚餐后则在会客室饮茶的情况,第七世裴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出了17时进茶、饼干的项目,午后茶遂成为时兴礼仪。这种礼仪一经产生,风靡一时。同时,饮茶习惯迅速普及全国各阶层,英国遂成为世界最大茶叶消费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最多时竟然达到10磅。饮茶方法的讲究,为其他国家所不及。泡茶是一种艺术,全国男女老幼都懂得怎样泡制一杯合口的好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