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体育茶文化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开博体育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线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教学考核,客观而全面地反映教学全貌,发现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第一,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考核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使茶艺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优质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完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逐渐提升,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珍宝,也是我国历史逐渐发展下的产物,在提升我国教育界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茶文化显示了人性、艺术性和思维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能够发挥数学教育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借助数学教育的途径,使数学教育更贴近生活,通过教育途径传递茶文化和数学信息,也可以有效促使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现,故教师应明确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可以不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茶文化知识,以及对数学教学期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在教学中可以在物质表象中深入挖掘,使学生内在更加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小学数学作为综合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直接作用,故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强调以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向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充分确保学生有效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并在数学学习期间促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信息等,但是,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来看,一些数学教师很重视书籍信息的传递,把书作为指南,扩展数学信息的内容。在教育改革视角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保障,但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数学教育思想陈旧,新式教育思维和方法运用不充分,使得数学教育模式单一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对知识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数学教学期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正确认识茶文化的内涵,我国是茶文化的具体发祥地,随着茶文化知识的逐渐进展,现已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期间,茶文化由于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要素,同时其也有完整的精神内涵,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就现状而言,我国茶文化在发展期间,发展效率不佳,无法将传统茶文化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饮茶”也属于“饮料”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借助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掌握茶文化基本内涵。目前,我国教育界在具体教学期间,为了可以将文化兴国战略进一步完成,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尤其是在教学期间可以将茶文化的价值很好地发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就应加强对小学数学知识和茶文化的融合是必要的,在当前教育活动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现有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赋予数学知识新的价值,且数学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可以将各种哲学思想充分融入其中。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思想和内涵丰富,茶文化中包含着茶思想、茶精神、茶道主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信息,且茶文化中包含的“静”、“思”、“淡”等内涵,都可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引领个人,使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类生活发展模式为基础,以数学思维模式解说事物与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能够延长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等信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数学学科中包含着茶文化信息,基于此,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融入其中更能显示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且也是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人们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为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信息化社会给人们生活与学习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导致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营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期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只是过于强调方法,学生无法充分掌握教学内涵,且在小学数学文化和技能培养期间,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前者在实际教学期间会起到素质培养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明显提升对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而后者能够起到能力培养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统教育更关心的是对于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关心不够。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内涵,从而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基于茶文化内涵出发,明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基于文化角度出发,不断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茶文化的内涵,进而改变以往教学期间存在的功利问题,以优化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通过丰富数学学科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大数学学科的教育范围,教师有意识地将茶文化融入其中,促进数学内容和茶文化的融合,以茶文化为引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更注重对人类发展的诉求,以茶文化为指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为学生设计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茶文化入手,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数学学科的教育观念,通过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新旧教学观念的融合,为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提供契机,首先,数学教育的开展应加强教师对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和数学学科的关联,在开展数学教育的同时,促进茶文化融入其中,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小学数学教育应以茶文化为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通过教育的设计和发展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想;最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茶文化的融入,改变茶文化的数学教育模式,能够为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由于教师队伍对教育活动影响较大,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队伍的实际能力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关心学生的既有意识,也在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充分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过于重视让学生积极掌握数学知识,就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教师应从茶文化角度出发,让茶文化知识进入教室,进入学生生活,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注重教育理念的研究,从文化观点出发,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总的来说,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执行者,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数学教学中,从茶文化观点来看,教师可以借助茶文化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这样才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为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下无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下存在的不足开博体育,但要想有效改善教学模式,就需要革新数学教育方式,首先,在以茶文化为方向展开的数学学科教育中,重视翻转教室的运用,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掌握数学概念信息,并通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深层探究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研究,在思考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的融合,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利用意境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茶文化境界,在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就可以不断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案,转变现有教学模式;最后,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为了能够有效强化知识体系,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育,借助该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充分重视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将茶文化知识与小学数学内容相联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要主要的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茶文化进行融合,融合的茶文化最好是与学生有着关联的文化,这样才可以积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活教育观念,提升学生兴趣,在此期间,教师还应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学习茶文化,只有将茶文化和数学教育相结合,才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活动,就需要通过延长数学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以茶文化为引导,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课程的信息,例如,借用习题课的一环,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将茶文化作为练习主题的主体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茶文化的信息;其次,教师通过茶道、采茶等活动开展数学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饮茶、采茶、茶文化,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基于互联网平台,制作茶文化数学教育板块,带领学生学习茶文化和数学课程信息。在数学教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模式,且数学活动发展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教学期间通过硬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期间应通过文化理念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兴趣,进而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变,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在数学解题中,对数学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从茶文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创建的方式,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加深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数学文化和茶文化是从我们生活中产生的,不论是数学知识还是茶文化知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从茶的栽培、灌溉、采集以及最后制作等方面,分析潜在数学教育的思考,而通过数学教育和茶文化的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够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茶文化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就可以在其中以茶文化为引导,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性、文化性,强化学生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的培养,拓宽茶文化的传播面,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因此,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重视茶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许多茶文化和数学素养信息,明确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的价值,强调数学教育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
[1]胡颖.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20(09):299-300.
[3]申生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7(04):124.
[4]杨芙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情感读本,2018(14):76.
关键词 茶树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实验课程;青岛农业大学
茶树病虫害防治学是茶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培养高级茶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多所大学设立了茶学专业,其中12所学校具有茶学硕士授予权,即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1]。
目前,茶树病虫害防治学课程虫害部分课堂教学20学时,主要包括绪论、昆虫学基本知识(不包括茶树害虫的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刺吸式口器害虫、食叶害虫和蛀木害虫;实验教学8学时,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昆虫的分类、刺吸式口器害虫形态观察和其他茶树害虫形态观察。其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茶树病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茶树病虫的防治原理方法,分类鉴别特征,掌握主要茶树病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测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茶树生产和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目前,在现有授课学时下,课程涉及面广,对于没有普通昆虫学基础的茶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兴趣降低。结合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现对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的虫害部分教学改革设想和实践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与同行商榷。
本教学内容涉及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总的教学重点在刺吸式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即茶树虫害的识别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达到能正确识别主要茶树害虫,掌握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综合治理的实践技能,能够指导茶树害虫的防治工作。
通过讲解植物保护方针,在当前人们高度关注茶农药残留的问题的时期,结合有机茶叶发展,在了解虫害发生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茶树虫害的综合治理,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结合茶树虫害,讲解昆虫学形态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为刺吸式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茶树害虫的防治需要虫情预测预报的知识,因此增加茶树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知识,可为害虫治理和确定施药时间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讲授茶树害虫田间调查、预测预报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讲解茶树害虫,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绿盲蝽、山楂叶螨、茶黄螨、茶小卷叶蛾、毒蛾类、刺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和木蠹蛾等的形态特点、为害状况、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方法。
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要是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对学习内容、内涵和外延有充分的认识,转变成学生头脑中内部知识的过程的结构内涵。经过内化的知识体系在被学生应用过程中,其效果远远大于学生反复记忆零散杂乱知识的结果[2]。教师授课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知识内化的另一主要途径[3]。结合青岛当地茶叶栽培过程中出现的虫害,利用多媒体展示害虫的为害状和程度、发生面积及药剂的喷洒情况,提出目前茶叶栽培过程的安全问题,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问题,即如何经济、有效、安全地防治该害虫,从而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药剂等。
知识内化在学生方面,需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不是提倡“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而是记录讲课内容的重点内容,还需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某些心得,并且还包括听课过程中的某些疑问,这是一种“记”与“思”相结合的笔记记录方式。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害虫防治相关科学研究,促使其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形成师生协作研究制度,培养学生将内化的知识用于实际的创新[4]。
茶学专业无专门茶树虫害生产实习,因此在重视课堂实验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茶学实习,进行田间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茶园中识别茶树害虫,掌握害虫发展规律,有效控制虫害对茶树的为害。
总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的筛选与整合,采用“知识内化”教学授课方式,加强学生内化知识的运用,培养出适合指导茶树虫害防治的人才,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 李远华,杨江帆.我国茶学学科发展的思考:兼论武夷学院茶学学科的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10(5):30-32.
[2] 阚维.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向及反思:知识内化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35-4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为基点, 努力造就“ 四有” 新人。茶文化所包含的操作实践的趣味性、知识理论的科学性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性和茶德所包含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更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实现。
近年来,对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保留茶文化方面,长兴县政府不遗余力,“大唐茶都”这一品牌逐步被国内外游客所认可。但是长兴茶文化旅游仅限于观景看物等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 在旅游销售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这与长兴悠久的茶文化极不协调。并且紫笋茶发源地——水口的中小学生对紫笋茶文化了解不全面,兴趣不浓厚,一旦没有年轻一代的努力,我们的茶文化将岌岌可危,因此有必要从中学生抓起,振兴茶文化。
初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倘若用合适的方法施加茶文化的熏陶,较容易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自己对茶文化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兴 “三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认识紫笋茶,了解紫笋茶采摘、烘焙过程,学会紫笋茶的冲泡方法及基本奉茶礼仪,初步了解茶艺并学会欣赏茶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以及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采茶,炒茶,感知紫笋茶文化,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关注茶文化,尊重劳动;经历泡茶、奉茶、品茶,体会茶所蕴含的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了解金沙泉被污染现状,树立爱护环境意识;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不完善现状的学习,生发热爱茶文化,把理想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的情感。
(1)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参观长兴顾渚大唐贡茶院;介绍长兴水口紫笋茶起源、发展及现状。
(2)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有机茶基地采紫笋茶;交流采茶体会;总结采茶要点及茶树生长情况。
(3)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引导学生尝试炒茶;观看机器炒茶制视频,总结炒青的要点。
(4)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紫砂壶和金沙泉的介绍;介绍泡茶技巧,动手泡茶;介绍泡茶、奉茶、斟茶礼仪,学生表演奉茶;师生共饮茶。
《长兴水口茶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共9周27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一系列学习。
第二周: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 。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兴紫笋茶文化,让学生们增加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五周: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带领学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先观看炒茶,再尝试炒茶,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对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泉濑黄金涌——金沙泉。茶性发于水,对于泡茶其水。教师讲授金沙泉的悠久历史,师生品尝泉水。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泉水被污染的现状,以此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意识。
(2)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紫砂壶。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介绍如何制壶,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
(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教师讲解泡紫笋茶要点并演示,然后每小组一套器具,动手实践。
(2)以茶会友。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奉茶、斟茶礼仪,然后创设不同情境(比如对象是师长、同辈)让小组表演。
(3)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教师讲解饮茶小妙招。师生共同品茶,体会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以及体会苦尽甘来的之感。
再次带领学生前往大唐贡茶院,学生决定自己的旅游路线,任其兴趣的发展。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理论基础,收获与否,学生应了然于心,每人上交一份心得体会,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反思。
(1)平时小组讨论发言占30%,根据平时发言次数,发言内容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2)小组奉茶表演占20%,根据表演正确性和艺术性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1)适应行业发展所需。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各种各样的茶楼、茶艺馆开设在景区和市中心,且酒店提供的越来越健全的服务项目中少不了茶艺室,这些服务都需要既懂茶艺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又懂茶艺表演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应适应市场要求,考虑到用人单位对茶艺从业人员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在校学生掌握良好茶艺服务技能,使本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拓宽就业路。
(2)提高职业素养所需。茶文化糅合了中庸之道、明礼之伦、谦和之礼,茶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在校园中营造人文氛围,使得中职学生增长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
(1)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与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并列开设,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茶艺基础知识、表演知识和销售知识。
(2)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主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让有兴趣和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3)作为中职学校的社团形式开设。茶艺社团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动手的平台,社团可以开设茶艺表演、茶艺培训或者课外参观采摘等课程,不仅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得到提升,还能让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得到熏陶,让茶文化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4)以讲座形式开设。条件不健全的中职学校可以将“茶艺”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定期或不定期地让专业教师或外聘专业人员进行讲授课程,这种开设方式较适用于了解茶艺基础知识。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等创办,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茶学本科专业之一。1982年,茶学专业和茶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五个重点专业和湖南农业大学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此后,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成立实验课教研室,将茶学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统为一体,实施专业技能规范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于 1988年在校内创建具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1989年在离校20余公里的长沙县干杉乡建立了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征购了该茶场,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本专业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 茶学专业2008、2009年分获教育部一类、二类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建设团队。2005年以茶学深加工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全国创建了植物资源工程专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学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其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茶学专业现有茶叶加工实验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检验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类茶植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湖南)和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 ?O。拥有价值近 3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基地建有会议室、教室、师生公寓、篮球场、公共食堂等设施,设茶树品种园、生产试验茶园、茶叶加工厂,拥有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分别于2005、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茶学专业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富民工程”,先后与20多家省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建立了学、研、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构成了茶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条件。
近5年,茶学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湖南省十五重点科技项目等部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学研究项目35 项。十一五期间,鉴定科研成果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科研和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新时期茶学专业教育改革和茶学学科体系改革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之一。茶学专业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认可。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 1990年“建立实验课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自主经营办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祖国。五千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茶叶,唐宋以后茶成为中国的“国饮”,长盛不衰。从唐代开始,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十九世纪中后期,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0%,垄断着国际茶叶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热潮在世界掀起,古老的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中国茶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出口数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和消费国。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当前,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从福建乌龙茶到云南普洱茶再到湖南黑茶,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国内饮茶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国内茶叶消费量就翻了一番多,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传统茶产业正走向多元化,传统茶产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6]。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所以说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会给学科建设增加活力。
从茶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影响和渗透到茶学学科,现代茶学是应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学科跨度大、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通性强、知识体系庞大、应用性很强。茶学科技的加速发展、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了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学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索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茶产业和茶学学科的特点使得过窄的专业面、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适应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强,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营销贸易、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茶业技术人才。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开博体育,以茶产业对人才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今后茶学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正在向现代茶产业转变,茶产业链的延伸使茶产业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叶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茶学与食品、饮料、药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使茶学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的态势。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拓展茶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覆盖面更广、人才适应性更强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领袖等共同研究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据此修订茶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先进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茶产业内涵拓展,茶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教材,建立一整套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鲜明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把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引进、消化开博体育、吸收、创新,编写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湖南省茶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加快专业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国内茶叶行业各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茶文化专家来校作兼职教授,通过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等方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文精神被摆在了大学体育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对人文精神的强调反映了现代体育教育所追求的和谐性———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锻炼,更是其他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顺利进行的基础与前提。而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最好的诠释一定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语有云:“行事如饮茶。”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喜爱与理解放大到了个体整个的社会化行为中。同样的,深深渗透在中国人生活日常中的茶文化思想也一样可以对大学体育教育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开博体育。为此,首先应该明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依此对照茶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从大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可以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大学体育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身体机制已经得到较成熟发展的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关于身体维护与健康锻炼的基本体育知识和基础体育技能,如“体育锻炼前身体的准备状态”以及“基本的篮球运动技能”等……双基目标针对的是每一位身体机能正常的大学生,属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在双基目标得以实现之后,教师可以为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高一级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体育运动方面有独特智能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当每个学生的基础体育教育目标得到了重视,高校整体的竞技体育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又一重教学目标。
如果说双基目标是可以通过量化的结果得到测评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那么身心目标的特点则在于内隐性与潜在性。实际上正如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从中可以体会体育教育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隐藏关系。展开来说,大学阶段正是个体自我人格成长、自我理想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教育可以为个体带来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来自于不懈拼搏的体育精神,来自于愈战愈勇的体育意志,更来自坚守梦想的体育信仰,这种促进可以通过学生个人对某种体育运动的喜爱与坚持得到发挥,或者甚至通过学生个人对某种体育活动的旁观与体验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为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细微处见精神”,它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学生的人格、性格、能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价值。
自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和谐教育的概念,体育教育与其他各方面教育的紧密联系就不断得到强化与重视。近代,哲学家马克思又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马克思将体育教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更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本质内涵提出。然而,早在上个世界同志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又言:“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其意指:一个人健康有力的身体是道德与智慧生长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支撑,可以得出: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其需要身体提供良好的机能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目标离不开体育教育。
茶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茶文化思想的回归与应用体现了现代教育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这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必须要学习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缩小了说,一个国家的大学体育教育要想得到源源不断的发展也必须学会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力量。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久的饮茶历史。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从自然风物中寻取精神支持的民族,这决定了中国人对茶的态度,这也是茶文化思想诞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层面上,茶文化思想是一种禅意的哲学思想,其讲求怡、清、和、真四个要素。其中“怡”代表了饮茶时的一种放松的心态,可谓“怡然自得”;“清”则是对所饮之茶品质的要求,茶水的品质即是茶的“精气神”,因此宜清宜净,这样饮茶之人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是对饮茶氛围的把握,无论是一人饮茶还是众人饮茶,和谐的气氛都会增强饮茶的体验,带来心灵的和煦;最后是“真”,“真”是对饮茶之人的要求,只有饮茶之人真心体会饮茶之道,茶文化思想的面纱才会为其揭起。总的来说,茶文化思想的四字箴言分别是对饮茶心态、所饮之茶、饮茶气氛与饮茶之人的要求,从这些充满精神理念气息的要求中可以发掘茶文化思想与大学体育教育的结合点。
身心目标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正如茶文化思想将茶“强身健体”的价值作为“怡情养性”的前提。展开来说,常饮茶能强身健体,这是人们饮茶的初心,这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如果饮茶有害于健康,那么茶文化思想绝不会得到倡导,同理,体育锻炼也要适应个体的身体机能,不能超出身体可承受的强度。但是饮茶又绝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茶文化思想将人们饮茶的初心进一步引发为茶道之“怡”即修身、怡情、养性,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提高自身生活的质量;对于大学体育教育也要“看其本质”,不能只将体育教育视作身体锻炼的技能训练,而将其进一步指向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在使个体得到放松与平和的心境,正面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考虑到人格发展是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大学体育教育又有义务承担起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那么大学体育教育的活动任务之一便是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在火热的体育运动的氛围中帮助个体塑造社会人格。茶之“清”即是个体社会人格发展的具体方向。一个人应该像一杯清茶一样爽直不阿,而讲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体育运动比赛最能锻炼一个人爽直不阿的品质。以“茶如清露”的茶文化思想指导集体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益于让体育学习成为一种清静的人格体验开博体育。
中国人乐于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因此茶文化思想中最能体现包容和谐之心。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口号响彻中华,在体育运动赛事中对“友谊第一”的追求是中国体育教育精神最本质的展现。因此茶文化思想之“和”与体育教育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再对茶之“和谐包容”做进一步的理解,其意指一种全面和谐发展的平衡。这种思想可以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摆脱“副科”、“不重要的科目”之类的误区,成为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提;也可以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与其他全面发展教育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所谓“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茶文化思想对于饮茶之人的品质也有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出于对茶文化思想的尊重,更是因为只有真诚之人才能对茶文化思想怀有真挚之心,也因此只有真诚之人才能体味茶文化思想的真谛。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体育教育,尤其适用于大学体育学习初级阶段中基本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双基目标是所有体育教育目标中唯一一个基础性的要求全体大学生必须加以学习掌握的任务目标,其容不得弄虚作假。只有用心做好“双基”知识技能的学习,才有进一步领会大学体育教育精粹的可能。
正如上文论述的,茶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与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茶文化思想具体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之中,从而产生双向的呼应,指导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十分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不同个体的体育运动兴趣和需要。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而体育项目的选择正如个人饮茶,冷暖自知。首先一定要确保体育项目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适宜,其次要明确自己对这一体育项目的喜好程度与关注点。展开来说,正如不同的茶水,有的适合体热的人,有的适合胃寒的人;而不同的人又有的关注茶水的香味,有的关注茶水的汤色。只有适合自己的、真正为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才能成为个体长久的坚持,对个体的身心成长发挥稳定的积极效果。
是茶文化思想中最中心的部分,品茶中需要品茶之人求真,求清,求怡,即是带有爱茶之真心,追求内心之清静,获得心境之怡和。这是茶文化思想中“怡、清、和、真”中的三字,也与大学体育教育的三大目标指向相一致。那么,在具体的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大多限于课堂,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坚持却必须有所拓展,使其渗透在个体日常的运动锻炼之中。日常锻炼应该怀有对体育运动的真心,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说“身体是个人的圣殿”,必须带着这样的“真心”才能让日常锻炼发挥实效;日常锻炼还应该追求“清静”,在平淡之中予以一日又一日的坚守;在“真心”与“清静”的双重支撑下,最终个体会从日常锻炼中收获一个“怡和”的心境。
广义上的“茶文化”指的是一种与茶有关的任何文化符号;狭义上的“茶文化”主要指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的茶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实践的茶文化和作为一种器物文明的茶文化。例如有学者提出就核心价值精神而言,茶文化的主要精神指向是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尚中贵和的基本精神、厚生爱民的人文传统。相对应的,“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表达,这既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对应性转化,也是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转换。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成为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趋势,这种语言学的分支很大程度上拓展和颠覆了传统的客观语言主义的一些主张,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概念体系,发挥价值和意义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认知,而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人的主观认知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经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语言或者概念,在不同的共同体或者语境背景下也会存在着人的主观认知的差异。所以,包括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内的学者们都提倡,我们对一个特定语言表达符号或者交际理念的意义要理解透彻,这就需要将意象和隐喻等方面纳入考虑范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交际桥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将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水平。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体系,而是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这种语言学上的新型范式将我们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认知、语言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总的来看,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的派别、“认知语义学”的派别、神经“认知语言学”的派别等方面。从共同性角度看,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理论流派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语言学家就提出“语言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观点,事实上这正是“语言客观主义”的一种直观表述。因此,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体系就是一种不受人的感知系统和认知系统所制约的交往体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诞生,这种新的趋势纠正了“客观主义”的一些弊端,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的实践理性、交往理性的产物,事实上这与人的生理基础是分不开的。因为本质上,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区别于动物交往的一种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对于语言的表达和解释都应当遵从人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语法和句法在语言中并非独立,二者与更为基础性的语义、词汇等存在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对应着一定“隐喻体系”的交际符号,而所谓的“隐喻体系”是深层次上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文化价值之中的隐性存在,或者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集中代表着语言背后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方式,它赋予了语言何种程度的合理性和价值性。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专著中对“隐喻”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样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家们看来,理解语言“主观认知”含义的关键就在于洞察语言背后的“隐喻体系”,破解语言背后的价值逻辑和思维认知方式等。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知识论基础,它明确地反对将语言作为一种可以自然存在的客观体系。袁雪梅曾提出:“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作为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惯性的一种表现,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是促成我们理解语言正确含义的主要渠道。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合乎常理的解释;认知语义则旨在对语言的特殊情境进行分析。
茶文化英语泛指那些与茶文化交际有关的词汇、语句、语法和表达形式的综合。以“茶艺英语”这个分支为例,茶艺英语主要是包括茶具介绍、茶叶介绍、水的介绍、接待礼貌用语、咨询服务用语、茶馆实务、茶与养生、茶艺解说等内容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加强利用认知语言学对于茶文化英语的传播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我国茶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集中承载着我国传统社会中对于人生信仰、价值哲学、社会交往、伦理道德、政治统治等方面的观念认知,具有明显的东方文明和儒家思想的韵味。作为农耕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我国茶文化一直是一种“内敛式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性文明形态存在的,它内嵌于人的社会生活细节当中,成为中国人国民性格和思维认知方式的一种模型。但是在国外,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种消费文化和速食主义文化,而不是一种生活教条。因此,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体系”,我们需要对这种茶文化的相对重要性价值进行转换和翻译。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是存在于部分高职院校、大专院校或者中专院校中,多年以来这种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着普遍的“中式英语泛滥”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进行语言的、认知的、思维的转换和换位思考,从而造就了我国茶文化英语整体水平较低,在与国外茶文化进行对话交际的时候处于一种无效交流的状态。然而引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后,我们要努力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将我国的茶文化英语从“专门用途英语”适当地与“通识英语教育”进行融合。
近些年来,我国茶文化产业在逐步从传统的产业形态朝着“二次创业”的方向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国际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都在朝着“知识集成”、“文化集成”、“国际化渠道”等方向在发展。由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不同的茶文化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这种语言认知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翻译和营销、整合传播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现实情境。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分析范式和应用框架,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的本质认识拉回到了“人的主观认知”这种层面上,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对此,我们建议尝试这样几点策略:
认知语言学界定的语言隐喻主要是语言背后的认知逻辑和背景性的伦理教条知识等。在这方面,我国茶文化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价值体系,承担着修身、养性、尊礼等社会价值功能,这些宝贵的隐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时,茶文化英语要向国外受众阐释出这种文化隐喻。为了更好地向国外受众传达我国茶文化的内蕴,我们在翻译涉茶类外宣资料、茶文化宣传单、古代茶学典籍等文献资料时,需要加上注释对此类隐喻进行解释,帮助外国受众更好地认识我国茶文化内涵。
语言作为一种人的主观的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延伸,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有不同的认知语法、认知语义等,因此我们在开展茶文化英语的交流中要适当地进行语言顺应,用国外受众习惯的语法结构、词汇组合、衍生词等进行表达,使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能够顺应其阅读习惯。在语言顺应理论的基础上,茶文化英语可以更好地得以传播,并使国外受众对我国茶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1]陈晖.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英语隐喻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60-161.
[3]袁雪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35-236.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丰富完善的理念。在对于这一文化的发展与应用中,要注重对其内涵的传承与发扬,更要注重与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整个茶文化不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从物质层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认识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它的应用价值,是我们对于茶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茶文化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所包含的内容也丰富多彩非常广泛,从茶叶种植过程中的耕作到茶叶制作的复杂工艺,再到喝茶时茶叶的泡制和茶汤的烹煮,整个过程中衍生出了茶歌、茶舞、茶诗、茶联、茶文以及茶艺和礼仪等等茶文化。而且这些茶文化还和宗教信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它和道教的天人合一、崇法自然,以及佛教的清净无为、清心寡欲形成了有机的契合,衍生出了对精神层次的更进一步探索与理解。同时,中国人还在酒文化的更高层次上形成了茶文化的以茶会友,在相较于酒文化更加和谐雅致的精神形态上协调着人际关系。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是建立在茶这一基础上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集大成。
现阶段,文化范畴所讲的茶文化偏重于其的人文科学性,因此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明显的人文科学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它的内涵实质更多的表现为与宗教以及养生的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一个“和”精神,这一文化旨在欣赏茶品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从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雅静的氛围。通过烹茶过程中的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以及品茶时茶味的香味幽长,使人达到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从而使人襟怀豁达、气定神闲,进而让人修身养性、益寿延年。
文化是各种综合元素的组合体,在各个文化体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有机地融入了各种积极的多样化元素,因此,文化的理念与价值归根结底就是文化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包容成熟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它兼容并蓄不断地传承和扬弃,形成了目前以茶艺和茶饮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由于它博大精深,且蕴含着优秀的文化素质,因此,它能够融入价值理念,对一些具体事物做出基于更高精神层面的积极的诠释,因此具有明显的教育、感化、陶冶功能。
汉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的公共选修基础课程,它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性,因此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抛开快节奏、高压力社会生活所带给人们的普遍的浮躁心理,养成幽静雅致、思索探究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能够被他们所喜欢的、并且能够对他们形成影响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以吸取其中的知识,感受文学艺术带给他们的陶冶。中国茶文化所突出的“静”,与学生的阅读正好形成有效的契合,因此,可以把中国的茶文化作为学生阅读心理培养的有效手段。
相较于其它各民族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从表达习惯到表达方式上都和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受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加倾向于用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不像西方文学作品那样表达得直白而强烈,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许多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更喜欢通过事物的比兴来衬托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和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处世态度息息相关,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通过传统茶文化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静与思的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细研读和默默体味,领会文学作品中深藏与内蕴的思想内涵,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从而接受作者人文思想的浸润和艺术气息的熏陶。
对于汉语言文学来说,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仅仅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能够结合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文学知识形成一个大体的框架,要把这些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且形成有效的联系构成网状知识结构,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读一些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做到重点理解,巩固知识要点,丰富知识结构。并且还要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借鉴与选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和人文情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雅”正是这些综合文学素质的集中体现。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的茶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的认真阅读,并且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潜心思考并且能够通过阅读而学有所成的能力,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能够意识到,把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来,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并把其作为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从而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高效作用,必须要首先指导学生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有关知识,了解其中的积极因素,领会其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并且通过对这些优秀因素的积极践行,逐渐的领会传统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静雅、包容、博大、含蓄等文化因素,再通过以下这些措施,把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把传统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来,首先必须要准确掌握茶文化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起的积极作用。根据对各个高校许多学生的调查情况来分析,目前大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受当前社会快节奏生活和浮躁氛围的影响,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没有足够的阅读耐心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思考。因此,教师就要以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利用传统茶文化中的静这一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审视当前的社会环境,理智的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从李庄哲学的角度培养学生清静平和的处事之道,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这其中,传统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乏许多优秀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向学生传递茶文化信息,要选取一些典型的能代表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探索与交流,从中了解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通过茶文化对作者思想意识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这种文学风格和深邃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让传统茶文中的优秀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引导与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传统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过来学生利用这种影响,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形成更加积极的态度,这样就使二者形成了有机的融合,发挥出了相互的作用。
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茶文化的理解毕竟是肤浅的,它远远不及传统的茶文化中那种茶艺形式的仪式感带给学生的感染效果,因此,各高校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路径,以扩展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并且要请专业的茶艺人员来学校进行这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我学茶艺的体会”、“茶艺与阅读”、“茶艺与职业素养”等主题活动,为学生创没体验与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茶文化素质,并且能够将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茶文化积极因素,应用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品味和学习能力。
学校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中要安排茶艺培训课时,通过定期的茶艺学习、品茶交流、茶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生的实践与体会仔细品味茶文化中和、雅、静、思的精髓,从而培养自己平和宁静的生活态度,养成博雅、细思的生活习惯。同时,教师要为学生选择优秀的茶文化文学作品,指导学生以这样的学习态度研读这些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并且通过天长日久的茶文化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茶文化,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文学表达积极的去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