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体育茶文化的意义十篇
开博体育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开博体育,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开博体育,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摘要:对于茶文化体系来说,如果能够将其应用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其必然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本文拟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现状以及其发展要求认知,从而探究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美学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层中,成为集合社会科学、人文科技、自然三位于一体的全能型文化,我国人民对茶的认识也从简单的饮用逐渐发展到药用、待客、祭祀等方面,同时由茶文化衍生出的绘画书法,歌舞等艺术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更为丰富。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开展状况,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动画电影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是为茶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可以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内涵成熟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该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多样元素,尤其是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社会大众的饮茶习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体系化结合。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诸多元素,除了物质上的元素内容外,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1.1茶文化的内容分析茶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种植、烘焙、冲泡茶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包括古老的茶道,茶诗,茶舞,茶艺表演等等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茶文化达到发展的高峰期,而这一时期我国的诗词文化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大量有关茶文化的作品因此流传下来,并且茶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宗教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结合了儒家、道家、佛教之后的茶文化,更是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
茶文化由于它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历史有关茶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武王伐纣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随后茶叶作为贸易产品,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重要物品;此外茶文化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新时期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让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让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加显著;茶文化还有民族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的特征,彰显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内涵,而这实际上也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应用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观赏需要也呈现出了全新变化,而动画电影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诠释。通过对动画电影作品的具体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整个设计过程,未能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从而限制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效果。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动画电影大国,两个国家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美国的动画电影以数字化的制作为代表,主要的特点在于运用夸张的人物形象表达出“美国梦”的价值观点,而日本的动画电影则是以喷笔绘制为主,人物造型设计优美,内容含义丰富。中国作为动画电影制作的后起之秀,在不断探索中追求创新,成功制作出一大批成熟的动画电影作品,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动画电影制作的前列。
动画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善于运用人物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注重细节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数字化技术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之后让整个画面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曲折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能够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鲜明的主题洋溢着价值理念,配合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让国产的动画电影作品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但是从我国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其中缺乏必要的设计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时,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该艺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随着当前人们审美理念不断变化,如今人们对美学的价值意义认知更为成熟,从以往的关注外在逐渐发展为关注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与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应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大量有关于茶文化的影视作品,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乌龙小子》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影视作品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通过动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茶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借助动画人物让观众更深入了解这一文化,我国地域辽阔,茶文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为动画电影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借助茶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开拓动画电影的制作思路。
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由茶文化衍生出的茶歌茶舞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利用这些文化价值进行设计的动画人物造型可以让观众有熟悉感,同时在动画电影中穿插的茶艺镜头能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同时茶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借此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从美学角度出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艺表演有着独特的东方之美,它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东方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具体体现。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茶文化与儒释道宗教的结合更是为茶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近些年来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影视作者开始关注我国这一传统文化,因此,通过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认知,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各项元素能够被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动画电影作品设计过程中,当然,认知该元素在整个动画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美学意义,从而为茶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之所以要融入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其从实际上看,也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内涵变化有着重要关联。
以茶为主题,以动画电影作品为载体,加之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用观众所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文化,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感受茶文化温润的气质。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变化状况,不难看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因此,如果能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理念,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运用既可以为电影整体增添美好,让电影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我国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合适的载体,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文化。动画电影作品作为一项系统化的设计活动,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不仅要充分注重融入完善的设计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设计定位,通过具体元素内容的诠释和表达,从而若满足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融入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在丰富设计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动画作品设计活动的设计品质。
[1]孙珊珊.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4-137.
[2]曹彦琰.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52-155.
我国的影视广告一直受国外广告制作理念的影响,没有形成独有的文化艺术广告制作观念,进而也导致影视广告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本文以现代影视广告为切入点,对茶文化符号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析。在对茶文化符号进行了抽象解读后,又论述了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意义,并最后就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思路进行了简要解析。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始于神农时期,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符号也愈发鲜明,普洱、铁观音、碧螺春先后成了中国茶符号的标志,而茶学、茶故事、茶艺茶表演以及茶风茶书画等也渐渐成了我国茶文化符号的代表。自唐朝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才有了确切的文化寓意,以海纳百川之势先后蓄积了道家、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精髓,并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茶文化思想内涵,成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之一。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其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茶诗、茶书、茶画、茶风、茶俗以及茶戏、茶歌舞都逐渐演化成了茶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每一茶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文化意义以及浸染的艺术气息也都有所不同,但其所展现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貌。古朴的茶台与古色古香的茶室,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茶文化的自然朴实之质,而清幽的茶室环境以及极简的陈设摆件也象征着茶文化中的淡然清雅之气,悠扬清丽的茶歌象征着我们劳动人民积极盎然之态,独特的“矮子步”采茶舞也寄寓着我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怀。总而言之,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符号都在无声中阐释着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寄寓着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
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其所沾染的文化气息自然是不言而喻。无论是茶画、茶事,还是茶歌、茶诗,抑或是茶具、茶典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染了茶文化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符号是作为一种文化标志而存在。古语云,茶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作为思想标签,其所寓含着的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以及佛家的慈悲之意,也在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符号中被充分诠释。同时,悠久深邃的茶文化历史也促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符号的形成,每一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符号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特定时期茶文化内涵的阐释。而且,茶宴、茶道以及茶礼等茶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的长廊中饱经茶文化的熏陶产生的,因而任何一个茶文化符号所散发的文化气息都异常鲜浓。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支,其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被打上了浓厚的艺术烙印。众所周知,茶文化思想内涵是集传统优秀文化于一体,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精髓。民间艺术文化因子、传统美学观念以及大众审美品味等构成了特有的茶文化美学符号。因此,茶文化符号的艺术气息尤为鲜明。茶艺表演是茶文化艺术符号的标识,其精湛的茶技以及氤氲的温馨氛围与舒适的饮茶环境都是茶文化符号艺术化的体现。茶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积淀成隽永深沉的艺术内蕴,犹如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时光的隧道里傲然绽放。
茶文化符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曾一度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因子是难以言表的,浓浓的中国特色将能极大地激发国人的自豪之情与外国人的好奇之心。而随着现代影视广告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告设计陷入了僵硬呆板的死胡同中,一味地模仿抄袭外国影视广告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进而导致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越来越粗糙,内容也愈发浅薄,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因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引入茶文化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既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也为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现代影视广告向全面发展之路迈进。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符号所潜藏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是不容小觑。琳琅满目的茶文化符号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深刻的茶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因子也将会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中,茶画中山水自然美学因子、茶诗中的韵律节奏以及茶故事中的典型人物都将成为现代影视广告制作的原型,将会增添现代影视广告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促进广告文化艺术内涵的提升。另外,特殊的茶文化符号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与设计也是大有裨益,设计师可以将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符号作为辅元素渗入到广告的制作中,利用影视广告的创作手法将茶艺表演的煮茶与烹茶以及倒茶和饮茶等环节进行慢动作播放,在茶水的流动中与茶香缭绕的云雾中感受广告的深沉的艺术文化内涵。
茶文化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建构了其独有的文化框架体系,并且一直未曾被岁月的黄沙所湮没,一路披荆斩棘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落入了尴尬境地,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连茶文化符号的表象都不甚明了,更遑论茶文化的核心要义。而现代影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将会加快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进程。所以,将茶文化符号引入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那么茶诗、茶歌、茶学以及茶故事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视频载体以及电视平台等渠道而被呈现在观众眼前,大众也在点滴的茶文化符号宣传中了解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而茶文化也在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总之,茶文化符号作为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将会开启茶文化的国际化大门。
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寓含着不同的美学因子,茶画、茶诗、茶歌以及茶曲都是茶文化符号的不同展现。但是,由于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时,并不能游刃有余的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穿插性应用,而是只能生搬硬套地将茶文化符号插入到广告的制作中,进而降低了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广告设计时,应该以不同的茶文化符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性研究,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内涵与其符号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茶文化符号标志结构体系,使设计师能够根据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目标,有效地从中选择茶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化构想,从而提高广告的针对性,并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茶倍健的牙膏广告是以茶作为茶文化符号的物质标志,将绿油油的茶园作为背景,对牙膏广告进行立体化呈现,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美学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促进了黑人茶倍健广告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茶文化符号象征的是传统文化,而其在与现代影视广告相交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时尚潮流元素擦出火花,而在火花消散之后要想安然地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中,那么需要设计师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定位化的改变设计,结合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广告的设计初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改编,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设计师应该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对现代影视广告进行明确的定位设计,一改传统模糊不清的笼统化制作,将茶文化符号中的元素进行细致筛选,使其以合理的方式注入到广告中。例如,杭州西湖龙井的宣传片中,其以龙井为载体发挥影视广告的制作优势,对龙井的叶进行定格设计,进而使观众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茶香四溢的芬芳。
茶文化符号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变得愈加厚重,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异常深厚。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为基石,对广告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科学剖析,并将茶文化以不同的符号形式注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例如,设计师可以利用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单水袖以及扇子花等艺术文化元素来增添广告的文化艺术气息。当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变化多端的茶文化符号中提炼茶文化的思想精粹,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以推动广告向正确的文化定位之路迈进,从而促进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常规化应用。
茶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包孕着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而,现代影视广告应该摈弃崇洋的情绪,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优秀的本土文化因子注入到广告的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之时,也提高了广告的艺术性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广告的本土化色彩越来越淡薄,民族气息也日益稀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而一旦茶文化符号被运用到广告的制作中,那么其丰富多姿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将会被纳入到影视广告之中,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也将会被进一步开发,而渗透着茶文化符号的影视广告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2]韩佳蔚.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广告成长的沃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19.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在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一切音乐教育形式,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手段和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达到了西亚和欧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不论是广义的音乐教育还是狭义的音乐教育,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都与茶文化异曲同工,这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在历史和当代都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茶文化发源于周,兴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兴盛不衰。茶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由来已久。饮茶时听音乐能益茶德能发茶性,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所说的“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与琴同在,是文人的情思所在。清幽的环境,古雅的音乐,都与茶文化的雅趣相吻合,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看似寻常的烧水煮茶喝茶达到了艺术享受的精神境界。茶文化在历史上与音乐相依相伴,真正达到了“融合”的境地。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的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用“理、敬、清、融”来概括,将中国的茶道融入音乐教育中,意义重大。首先,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音乐教育同样要求学习音乐的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钢琴家演奏的时候表情是忘我的,他们仿佛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了,这就是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表现。同理,中国古典乐器演奏时那份从容淡定,恰如饮茶之人的气定神闲。就连流行音乐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他们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即使他们的音乐分贝够大,他们的心却是专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沉不下心,学不好音乐。这就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其次,茶道中的“礼”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不论是祭祖还是待客,甚至朋友聚会上级视察,端杯热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礼节的含义。敬茶的人明礼,而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样,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礼”的培养。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学好音乐。音乐之所以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开博体育,震撼心灵,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生活习俗的人产生共鸣。地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却都能听懂同样的音律。音乐教育首先强调做人的教育,而为人处世,没有“礼”的底蕴寸步难行。这也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再次,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以茶代酒,曾是古代官员的清廉之举,如今,它也成为提倡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现在的很多重要会议上,与会人员每人面前清茶一杯,寓意不言而喻。“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茶的保健作用被人们认识已久,已故的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同样,音乐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虽然学习音乐不需要清心寡欲,但是古人操琴必先净手、焚香,正襟端坐,可见其清心健身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的心志,也同样不可能学有所成。这同样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最后,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不论是茶话会上还是亲朋相聚或者团体协商,清茶在手,笑语欢声,其乐融融。这样的气氛同样有利于音乐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关系都有利身心,利于学习。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学习音乐不论目的如何,都要有平和的心境,否则事倍功半。这还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其应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这一过程与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苦闷、哀伤、希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又如欣赏《梁祝》时,学生们则会产生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正像绿茶的清冽红茶的浓重给人的不同感受。人们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的逻辑思维、审美情趣和处事原则。这就是人们在品茶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茶艺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但是大多数人眼里音乐的感染力是直接和生动的,茶的作用就隐晦得多了,懂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懂茶的人却成了“人中龙凤”,在音乐教育中提倡茶文化,培养茶文化,完全可以体现出音乐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趣,许多的民间史诗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尤其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歌唱几乎是他们学习本民族历史的最好形式。当然,不论对什么样的人而言,歌曲里的故事都是一种知识,唱歌对启迪智慧作用非凡。同理,弹奏乐器,使弹奏者手、脑、眼、耳并用,可以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与音乐形式相仿的是,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其乐无穷,从冲泡到饮用难点重重,品茶文化中的智慧与音乐教育中得到的智慧相得益彰,边唱歌边采茶是许多地方的风俗,博白客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采茶戏茶腔音乐。
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近年才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近现代社会历史和人文经济原因,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相同原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出现了“西乐东进”的发展模式。音乐教育从德奥音乐到苏联音乐再到欧美音乐的模式几乎抹杀了中国的本土音乐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都被重新提上日程。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要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开展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让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大众化。
和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书上说”成为一种权威的模式。要想推进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必然要让茶文化在音乐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从此音乐教材不再印歌词和五线谱,而是说,让茶文化和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观点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单纯的理论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到底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还是要靠实践去检验。因此,必须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展开这一教学实践,或者鼓励社会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实践,建立相应的有音乐演奏条件的茶楼,或者在音乐演奏场合附近设立简易茶楼,让大众体会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从而提高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认可度。总之,能够开展教学实践的方式很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才是他们共同的目的。
茶文化博大精深,音乐教育又自成体系。民间懂茶又爱音乐的人或许有,但是这些人放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就显得少之又少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认识到接受再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或许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光是高举旗帜的倡导者,更需要身体力行的指导者。缺乏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茶文化分为理论上的茶道和行动上的茶艺,音乐教育也分为音乐理论说唱和演奏乐器,两者在知识体系上却有相似之处,同时,学音乐的人在数量上要多于精通茶艺的人,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师中选择可以胜任的人学习茶艺知识,用作师资力量的储备。
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唐朝中国的茶文化就已经趋于完善了。作为炎黄子孙,传承茶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民众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不深刻。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传承茶文化能被广大民众认同,那么,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茶文化与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将被大众认同,只有那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进度才会加快,国人的素质也将有大的提高。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可以看作是茶文化与整体的音乐教育的融合,但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必须完全地与茶文化融合。部分音乐教育可以适当地借鉴茶文化,部分音乐教育可以大量地吸收茶文化的精髓,部分音乐教育则可以完全为茶文化服务。比如说,可以适当地设立服务于茶艺馆的音乐教育形式。当然,这样的教育角色不一定要专业的院校来担当,民间教学力量完全可以量力而行。
曾几何时,一壶清茶一张古琴,对月而坐,悠然自得是文人雅客的标配,茶与音乐几乎不可分离。这样的画面在当下已经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实,只要人们有足够的认识,茶可得,音乐同样可得。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并非遥不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放慢匆匆脚步,听听心灵的声音,那时,茶文化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就触手可及了。
茶味有甘、苦之分,乐曲也有风、雅之别,品茶和音乐都是开放的艺术,都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的音乐早已不是一千年前的音乐,当今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也都有了时代的特色,因此,只要无伤大雅,茶文化和音乐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和音乐的融合曾经是古人的选择,只要它们的融合有益于我们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这种融合就会被现代人接受。当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如今文化输出愈加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关键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体现出天人合一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和谐社会无限追求。在“走出去”政策中,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促使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更大,如果茶文化翻译工作不到位,茶文化外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对中西茶文化差异性作了分析,针对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问题提出跨文化对策,为提升茶文化传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十六世纪开始逐渐传至欧洲,得到消费者认可。由于文化背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这就使得茶叶需求量日渐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成为需要亟待完善的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跨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西文化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物质形态,诸如,茶叶种类、茶馆特点、茶具类型等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茶叶种类繁多,诸如,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等,不同种类茶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国人喜欢色泽清淡的绿茶,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所致,中国人给予绿茶高雅、质朴特点,成为中国人最欢迎的茶叶。英国人则独爱红茶,由于英国地理位置影响促使英国人更加关注茶汤颜色以及茶汤浓郁味道,英国人在饮茶时加入糖或者是牛奶等等,味道更加香甜、更加浓郁。中国茶具造型更加美观、种类也较为丰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人也非常注重茶具品质,更加追求自由个性,但是对于我国紫砂壶质朴内敛理解方面却存在着障碍。
所谓茶叶行为,实际上就是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形成的固定化行为模式。从饮茶的礼仪角度分析,中国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饮茶,并没有非常固定的饮茶形式。在客人拜访时,中国人喜欢用茶接待客人,如保持沏茶八分满,茶水温度适宜等等,端茶时也需要用右手,还需要从客人右方奉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固定的奉茶礼仪。而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用茶则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英国人非常重视饮茶,每天需要饮五次茶,同时饮茶时间非常固定,饮茶仪式不仅固定而且正规,这与西方人严谨个性契合,由于英国人每日饮茶次数比较多,这就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以及消费数量非常大。
由于茶叶日渐发展使得茶叶逐渐衍生出价值理念、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操等等,构成了精神层面文化,也就是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促使我国茶叶的心态文化具有高雅深沉、博大精深等特点,中国人大多将饮茶看作是精神激励以及情感释放,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则是将饮茶当作是社交手段,品味更加优雅。茶叶并不是普通饮料,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文化内涵。总之,由于中西方审美体验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促使茶叶出口词汇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促使西方消费者能够更好理解我国的茶文化。
从目前来看,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大多是采用音译法,中国式拼音翻译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翻译方式,但是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茶叶专业术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错误理解。例如,我国茶叶划分了熟茶、生茶两个部分,表面翻译方式却无法了解实际含义。例如,竹叶青茶是我国名茶之一,由于泡开后茶叶形状与竹叶相似,但是如果翻译不恰当,那么会使得人们产生错误理解,错误理解竹叶青就是以竹叶为原料做的茶叶,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浅显翻译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茶叶材料、茶叶特性等等。
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对多种文化融合以及多种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准确性,促使消费者能够更好、更有效理解并接受我国茶文化。由于茶叶出口词汇翻译不准确,使得西方人在理解方面存在着问题,这是忽视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龙井茶最初被翻译成为了“DragonWell”,但是却并不是非常准确。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权力和高贵,代表中华民族图腾,但是在西方,龙却是较为邪恶动物,具有残暴意义,如果直接翻译,那么会容易造成误解,使得西方消费者对我国茶叶出现反感情绪。由于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影响力并不高。
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了解翻译内容,进一步联想茶叶产品。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悦耳顺口、个性突出以及内涵深厚,这样才能够激发消费者探究欲望。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来进行翻译,为翻译合理性提供保障。诸如,茶叶分类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茶叶划分成为不发酵茶叶、部分发酵茶叶、后发酵茶叶、全发酵茶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结合文化翻译成为Non-fermented、Partiallyfermented、POST-ferment-ed和Completelyfermented,利用明确划分促使消费者能够直接掌握茶叶类型,翻译效果更佳。
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词汇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翻译方式,逐渐优化翻译目标。如果目的语、源语言认知环境并不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考虑到认知角度以及价值理念等等,那么可以利用直接翻译方式。诸如,武夷岩茶是生长于山间的岩石中,具有坚强的品格,那么翻译成为RockTea就非常合理,此外还有PowderedGreenTea翻译成为粉末绿茶也是恰到好处,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浅显易懂。对于知名度相对较大的茶叶种类,可以选择音译法,诸如,XihuLongjingTea就是西湖龙井的翻译,AnxiTieguanyinTea就是安溪铁观音等等,利用音译翻译方式不仅能够精确翻译茶叶种类,还有利于弘扬我国茶文化,对激发西方人茶文化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审美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就使得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利用意译翻译方式,结合中西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增加、改写等等,明确翻译意图。诸如,将福建铁观音翻译成为TeaBuddha,西方国家对佛教人物也有一定了解,那么就可以将茶叶种类、佛教思想相结合,有效整合多种因素来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无限魅力。
考虑到中西茶文化明显差异,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语言习惯,选择更加合适的词汇,选择符合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翻译。例如,英语中的Tea与中国的“茶”字对应,但是却并不是完全对应,实际上,“Tea”还特别指代下午五点六点的茶,也就是下午茶。“DarkTea”是黑茶的意思,但是“dark”却具有“无知的”、“忧郁的”等含义,如果采用这种方式,西方人很难欢迎黑茶。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文化特点,黑茶直接利用音译法,翻译成为“Heicha”,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文化差异负面影响,还能够吸引西方人好奇心,进而促使西方人了解中国茶文化。
由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茶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利用多样性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方式,真实表现茶文化风采,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对二十一世纪茶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弘扬我国茶文化,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化标准以及正确翻译方法,全面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茶文化信息,提升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知名度,树立我国茶叶品牌形象,促进茶文化传播发展。
[1]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研究目的: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的茶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茶叶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象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能够将其内涵用准确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出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关英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错译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对国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能将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围中,加强茶文化的英译研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首先对中国茶的起源、发展、茶叶的种类、不同种类茶叶在各个地域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曲,茶诗歌等茶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探索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被古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并对比区分中外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再者,要对国内著名的茶叶产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地)及其相关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销售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将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对当今国内外茶文化英译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对已有的茶文化英译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修正,同时对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译领域进行一定的尝试,为加强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茶文化英译需要克服多种困难,首先译者要对茶文化英译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开博体育,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其次译者还需对目前的茶文化英译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再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使得译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又能准确传达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内涵。最后,要对译文语法的适用性、用词的准确性、译文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琢磨,把翻译效果达到最优化。
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讲述的是阿拉伯的一位王妃,即便是婚后多年,但还是显得纤细玲珑、婀娜风流,深得阿拉伯国王的喜爱。人们很想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方法,才能保持那么好的身材。于是,就花钱买通在王妃身边陪侍的宫女,看看王妃到底有什么秘诀,但多次无功而返。
后来,王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让身边的宫女品尝了自己的饮品。然后告诉宫女:不用再调查了。王妃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喝来自中国的红茶,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诀。于是,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多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喝中国的红茶。一时之间,红茶成为阿拉伯上流社会的新宠。
以上仅仅是一则故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过,茶叶在世界各国的上流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则“调味剂”。数百年前,清朝政府统一了国土庞大的中国。而作为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赠送奇珍异宝。当时云南向雍正皇帝进献的就是一种在今天人们看来非常宝贵的茶叶: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万寿龙团”走出深宫,在8名干警的护送下,经过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后,到达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乡:当时的云南思茅市(现已改叫普洱市)。伴随万寿龙团“出宫”的还有雍正皇帝批设“普洱”府治的进贡清单、钦点普洱茶为贡茶的奏折等。与茶叶相关的5件国宝让今人打开了眼界。同时,普洱茶也重新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
普洱,作为一种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终进入到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这已经不单纯是皇室喜欢喝茶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试着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后,最想饮用的不是什么“银耳莲子羹”,或者什么燕窝等高级补品,而是品用的传统普洱,这种意义,可以相见是一种对皇城的围墙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想象。这对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来讲,他们对普洱的钟情,绝对不止是喝茶这么简单。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故宫的2.5公斤的“万寿龙团”,其市场估价就超过580万元。而为保全起见,组织方还为团茶、茶饼、茶膏三件国宝买下了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普洱茶在国内兴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据说普洱茶种类繁多,并且不同档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据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 普洱茶经常被作为礼品敬送给国际友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有了不同的涵义。故宫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国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文物文化,中国茶是拥有深厚底蕴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茶叶作为社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适用的。
而说到茶叶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则应该从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他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唐代的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不过,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叶发源于中国。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对于茶叶的喜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也因此,很多国际友人到中国来专门学习中国的茶道。在古筝琴韵下,品着来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茶叶,对于很多国际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新奇的社会体验。而更多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茶叶,回国赠送给亲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绿茶。女王认为:中国的绿茶,茶香浓郁,入口清淡,非常适合饮用。在白金汉宫,在女王的招待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这对于一切时尚生活追随皇宫的英国民众来讲,这是一种古老与优雅文化的结合体,是英国绅士必须具备的生活习惯,也是重大活动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显然,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无疑问,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经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种茶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而到了汉朝,茶叶则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馆。而茶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背景。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现在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开博体育、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摘 要: 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东方智慧,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理念与思想,彰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茶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国人民优秀的美德和道德观念,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力。本文从文化自信视角对中国茶文化国际传播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嬗变,逐步与我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文化融合,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国粹之一。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都隐藏在茶文化中。从古代“茶圣”陆羽提倡“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到现代钱梁教授倡导的“茶人精神”,都渗透着和谐、中庸之道,也蕴含着高贵人格与修身养性的理念。“当代茶圣”吴觉农曾说道:“君子爱茶,因为茶行无邪。”茶道精神要求饮茶之人要品格高尚、勤俭节约、善良仁爱、待人真诚。
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翼”,其当代意义在于茶文化内涵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品质与文化精髓,也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国一切事业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也是文化在多元化、多样性、复杂性的冲击碰撞中赖以生存的思想屏障。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最根本之处在于要对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要继承、创造性地使本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使国家文化特色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和国际化特点,只有这样的民族才会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同。
美国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自信也就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首要条件。据2016年6月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公布的年度国家软实力(The Soft Power)研究报告显示,在参评的60个国家中,中国名列第28名,而美、英、德位列前三甲。显而易见,我国的软实力亟待提高,尤其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茶一直与我国各民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完美结合,和而不同,逐渐形成稳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包含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核。同时,茶文化也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以来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浓缩了国人对国家繁荣富强、富裕生活的向往。中国茶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要利用茶文化全面打造国际化的国家形象,注重挖掘茶文化背后的话语体系,将中国茶文化打造成具有“时尚慢生活、雅致生活、俭以养德、和而不同”等标签的文化使者,采用柔性手段推广茶文化,使其如同温婉秀丽的古典美人一般动人、美好,从而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国虽是世界茶叶生产、销售的宗主国,但中国茶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民族茶品牌,缔造精品茶叶,获得国际声誉。②国内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牌子杂乱,产业小,茶叶销售易出现高价攀比,重包装不重质量等情况。③国内以中文出版的茶文化书籍不胜枚举,可是以中英文双语或英语为主的茶叶方面的专业书籍屈指可数,这也是茶文化国际传播的障碍之一。④国内茶艺从业人员虽说茶艺水平高超,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英语语言能力明显不足,在中外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⑤国内对于茶文化走出去和名茶制作工艺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才刚开始,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来说略显滞后。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强调:“全球竞技场已经被拉平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变成了平的。”西方世界民众对于中国及其文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茶叶历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郏具有世界通用性,比中国汉字更容易进行有效传播,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大力宣传,可使外国人更加形象地感受和体验茶文化,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使抽象、模糊的中国形象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如何加强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第一,中国茶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结晶,有着大量历史文献、茶诗词歌赋作品,具有非常珍贵的文明遗产保护和研究价值。我们要挖掘和保护茶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开发利用民间茶文化丰富资源,凭借国内各类名茶制作技艺和茶道精神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文化传播做法,充满自信地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
第二,由于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考虑不同国度人民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去宣传。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其他国家已有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及时关注国内情况和国外茶叶市场发展态势,进行精准定位和找到对接点,创新性地开发更多适合外国人口味和饮茶习惯的茶叶、茶饮品及周边产品如茶具、茶点、茶餐、茶艺培训等,逐渐渗透、融入中国特色茶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这样既使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又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面对国际上日益增长的茶叶消费需求及发展趋势,我国需要规范袋装茶、散装茶的茶叶质量,保持稳定的茶叶品质,把握每个国家的饮茶习惯和偏好,创新性地开发一系列适合不同国家民众喜爱的袋装茶、冰茶、绿茶、红茶和奶茶等产品。例如,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YouGov(舆观)2015年调查结果得知,美国人喝茶爱好与其年龄成反比,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喜欢喝茶。18至29岁的美国年轻人偏好喝茶的占42%;30至44岁的中年人偏爱喝茶的占35%。虽然美国中青年群体人喜欢喝茶,但饮茶习惯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的茶消费中85%为冰茶,茶叶种类上美国人喜欢红茶,绿茶次之,其次是白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在包装方式上,他们喜欢袋装茶。英国人尤其偏爱浓郁口味、经过调配的红茶,不太喜欢清饮茶。俄罗斯人喝茶喜欢添加蜂蜜、果酱、糖、柠檬或者甜酒后饮用。蒙古、中亚、西亚等地区非常流行咸味的热茶。甜味的调饮绿茶是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喜爱的茶品,尤其以“薄荷绿茶”为代表。哈萨克人一般喜爱喝奶茶和冰镇茶。乌兹别克斯坦人以饮绿茶为主。因此,在茶文化对外交流中,我们要大力开发调饮茶品,可凭借国内花草茶、水果茶、茶、八宝茶、凉茶、减肥茶、养生茶、奶茶等调饮茶为基础,研发新口味的冰茶、袋装茶、花果茶、奶茶等出口茶品。同时,我们要注重无形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东方智慧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具体茶产品、茶艺服务等事物上,而是要精准地向国际舞台讲述中国茶故事、讲述中国茶文化、讲述中国精神。比如,在出售茶产品的同时,可设计有中国元素的马克杯,以中国十二生肖年或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作为马克杯图案,结合相应的年份、月份搭配推出具有东方韵味的马克杯、茶具等周边产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另外,在出口袋装茶或散装茶时,外包装设计和使用方法说明可重点突出汉字“茶”及“和”等东方元素,再配以简洁明了的英文版中国茶叶小故事、茶叶养生小知识、茶叶减肥小窍门、茶道技巧、茶艺等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与认同感。
第四,政府要大力支持国内民族茶企走出国门,塑造茶叶国际品牌,使之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国际企业,弘扬我国茶文化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品牌很有吸引力,那么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其产品那么纯粹和简单,因为它在输出其产品的同时,还渗透和宣传其文化思想。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族品牌非常重要。中国应借鉴外国品牌的成功经验,比如星巴克,融入世界性文化共同价值观,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理念,放眼全球,积极探索增强茶企国际影响力的途径。2012年美国星巴克以6.2亿美元收购了其本土茶品牌Teavana则预示了星巴克进军世界茶业的野心。所以打造国际化茶企、塑造世界知名茶品牌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国家文化战略课题。
大力发展茶文化核心产业层和层,不断提高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
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我们既要有一套正式、严肃、系统的宣传体系,又要有一些灵活、轻快、幽默的宣传渠道,使用西方受众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播,即多讲述真实、具体、生动的普通民众与茶之间的故事,多讲述名人与茶之间的渊源,多讲述外国民众与茶之间的轶事。我们要拍摄国内茶人、名茶故事、民间饮茶习俗及各民族饮茶习惯、茶食等英文纪录片,使茶文化精准传达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利用新媒体平台、移动媒体终端、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国文化和形象认同和接受。也可通过茶叶微电影、开通微平台、提供免费的鉴茶、茶艺教学视频等多元化方式使国际更深刻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外国人认识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及隐含的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让受众从显性和隐性角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我们要向美国、英国等国家借鉴学习其文化输出意识和能力,大力发展中国海外茶文化的非政府M织,提升茶文化非政府组织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