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对茶文化的认识范例6开博体育篇

  开博体育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素质教育,在2007年茶学教育研究会上,来自日本的姉崎有峰阐述了茶文化对素质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韩国的郑英淑认为韩国茶礼是提高个人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方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如伍萍在《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一文中指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黄晓琴等在《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亦提出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茶文化教学已在素质教育中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华,把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是高校“茶文化”热潮发展的需要。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极具生命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茶养生健身的功效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优化精神生活质量为旨而学习茶知识、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日渐增多,茶文化专业也作为特色专业开始进入高、中等院校国民教育体系,国内有多所高等、中等院校陆续开设茶文化或茶艺专业(包括茶艺专业方向班),并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了茶文化概论性的相关课程。茶艺师也已成为国家劳动技能的一种职业。诸多学者倡导将茶文化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众多的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教师就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作出实际尝试。我国茶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将儒、释、道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把茶文化当成说教或以教条主义的形式传授,更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如何使学习者准确领会和感悟其思想精髓并传播其文化内涵,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层关键问题开博体育。

  2.茶文化教学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政、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性茶文化知识。

  3.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的过程,而仅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目前茶文化所实现的素质教育功能仅仅是茶文化教学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有待研究。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充分发挥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已在茶学专业开设《茶文化》、《中国茶艺》、《评茶与茶艺技能培训》等必选课。所开设的《茶文化》、《中国茶艺》公选课程成为热门课程。茶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培养了上千名的初、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沁心茗茶协会通过开展讲座、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2006至2011年我校选修茶文化与中国茶艺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23、664、704、717、889、884人次,茶文化课程受到学生空前的青睐。2011年6月10日-11日,我们以湖南农业大学选修茶文化公选课的部分学生共计190人为调查对象,开展以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为主要形式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5份,结果分析如下图。

  1.茶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明,对茶文化常识不了解、较了解、很熟悉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人、8人、175人,所占比率分别为1.1%、4.3%、94.6%。其中有175位学生对茶文化中的茶史、茶艺、茶诗、中国和世界的饮茶习俗与形式等都能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因此,在没有材而仅凭教师讲授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还能运用自如,灵活处理,充分表明茶文化内涵丰富,富有吸引力;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投入,是很难对新知识产生如此深刻记忆的。同时也证明了茶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最方便、最深入的管道之一。

  社会上对茶艺教育有一些片面认识,认为茶艺教育就是认识茶的活动,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及本校学生德育的实际情况,依托北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研发出版专著《茶道五千年》校本教材,它作为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公开在全国发行。教师们设计了大量开启学生人文素养意识和茶艺实践能力的有益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完善自身品德的行为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等,开发茶艺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茶艺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学校茶艺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包括:《走进茶世界》《中华茶上下三千年》《中国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等六个模块。课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茶艺教室进行授课,并开展走进茶基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最终达成学生能够简述茶文化历史起源、指出中国茶区分布图、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掌握简单冲泡不同形状的茶叶等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学校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茶艺课力度。在3-6年级共9个班的学生中,开设以传授茶艺、感知茶德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形式的茶德、茶史讲解,以逼真茶具的校园墙壁画为背景,以班级茶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为运用载体,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氛围。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授课、个体观摩、亲自操作、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针对这门课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茶文化环境的熏陶、课堂茶艺技能的培养,多维度的实践操练等途径,学生提升了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茶艺教育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全校3-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设2课时传授茶艺、感知茶德的茶艺与实践课相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泡茶、品茶的技能,还搜集课外的茶艺技能,并将其适当加入茶艺课堂与同学分享课外所学的技能。学校为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立的茶艺社团,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在茶艺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实践,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茶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品茶、泡茶技能为主,课下突出“以茶育德”的功能为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其特点是“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 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 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后行” ,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咖啡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 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即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 ,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 。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 开博体育。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 身叫“洗佛茶” ,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埃塞尔比亚的卡发省发现的,有一名叫科迪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两种文化的人相遇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免互相埋怨对方失礼,准备不周,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友谊的发展。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文化的直观体现,而文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是语言的依存,两者相互依存,互不分离。人类在了解不同文化时,首先是从对方的语言着手的,只有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的了解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只有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等,从中获得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为真正学好英语做好铺垫。

  茶最初诞生于中国古代,随之演变出相应的茶文化,在唐代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消费得起茶叶,直到唐朝,茶文化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茶逐渐普及到平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必需品,在饮茶时,往往搭配有甜点。唐代的陆羽写的《茶经》详细记载了煮茶的过程和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据调查从唐代到清朝,茶诗就有将近2000首,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至今,内容越来越丰富。西方国家中英国是最早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在十八世纪,世界贸易愈加频繁,中国茶叶出口到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随即在西方国家掀起了饮茶热潮,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茶文化,并成为世界茶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最初进入英国,是作为稀有品,价格昂贵,一般平民消费不起,只有王室和贵族才能饮用,代表着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随着十八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战争的结束,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同意英国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中国出口越来越多的茶叶到英国,茶叶价格降低,不在是稀有品,平常老百姓也消费的起,茶叶成为英国人最喜爱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出口更多的茶叶到英国,最终英国茶叶的消耗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消耗茶叶最多的国家,据英国茶文化组织机构统计,英国人每年人均消耗的茶叶超过中国人一公斤以上。中西两国茶文化对茶叶的偏好也不相同,中国人偏爱绿茶,而英国人喜欢红茶,绿茶清心明目,有益健康,而红茶更加浓郁和香醇,更加顺口。中英两国人民的饮茶习惯也有所不同,英国人习惯将茶分为上午茶和下午茶,英国人在饮用红茶时,习惯放一些糖和牛奶,而中国人就是用沸水沏茶,一般也是饭后饮茶,清理肠胃,解腻提神,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不仅丰富了茶文化,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早些时候,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绿茶,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绿茶出口量也有所增加,逐渐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开展茶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发散性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是一名语言性学科,通过开展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英语知识内容,了解现代英语形成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合作发展,就必须依赖于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有真正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教师在教英语时,不仅要教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元素,教师只有对西方文化元素有更深刻地认识,才能教好学生英语。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陌生、不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理解一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法结构,在不同情景下,又会有另一种语法结构。因为中英茶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教学,让学生对中英文化有比较,有更明确地认识,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虽然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这样一种模式往往能够提高学生们在读和写两方面的能力,但实际与外国友人交谈时,却说不出来,即便说出来,对方也听不懂你想表达的意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就语法等内容进行讲解,过于抽象,并且很多语法是中国人加进去的,在英国并没有,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未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自己模拟出外国人交流的情景,导致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强人意。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更加频繁,国家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应试教育模式必然不在适合英语教学,教育工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入文化教学这一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中英茶文化有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新的教学切入点,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茶文化知识开博体育,引导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知识时,比较其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茶文化价值观,加深了学生对西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有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英语时遇到的困难。

  语言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一定要学好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背景,才能掌握好一门语言。在学习英语时,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从茶文化出发,了解西方国家用语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句式、写作等知识,因为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教师要推荐学生在课后学生阅读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原著,并让学生用英语总结读后感,定期在班上进行阅读总结,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英语原著中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文字,更多的是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有代表性的茶文化英语著作,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实际应用的交际规范,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阅读英语原著,使学生不再停留于语言的直观表现,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西方茶文化,并把西方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对英语语言的整体认知框架,对学生后续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茶文化典型的代表著主要有三部: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53年出版的作品《维莱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匹克威客外传》和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写的著作《匹克梁梅》。《维莱特》详细描述了英国下午茶背后的社交文化内涵;狄更斯对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节,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借用茶来隐射作品人物的内心活动,《匹克威客外传》这一部作品中,“茶”就被运用了86次;《匹克梅梁》中更是喜欢借用茶来象征人的身份地位。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主要集中于课本教学,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因此,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组织中英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留学生或外教,开展这类活动,进行文化交流,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英国上午茶或下午茶聚会这类活动,邀请英语外教,让外教讲述英国人在举行茶聚会时一些文化内容和一些常常交流的话题,使学生了解更多西方国家的茶文化背景,和社交中的交际规范。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造一定的情节环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

  学习英语不仅要注重学习课本,也要注重实践。影视作品相比于英语原著,对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有帮助,也有助于学习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虽然语言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基本内涵是没有改变的。许多影视作品都能反映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态度,也能反映一部分现实生活和文化内涵,对学生学习英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一部分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茶文化,即要求学生阅读与茶文化有关的英语原著,也要重视学生的口语,推荐学生观看有关茶文化的影视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练视频中出现的桥段,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例如英剧《唐顿庄园》就有人们的饮茶交际活动场景,对于下午茶的剧情描述的也非常丰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西茶文化知识,将英语茶文化教学融合到英语理论教学中,通过比较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内涵认知上的差别,看到两种文化的内核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运用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孙志勇.浅谈中西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127-128.

  [2]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2007(21):220.

  [3]何一丹.浅析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6(1):190-191.

  古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辛勤劳作从茶叶生长、制作、饮用中得到启发,使其从最初解渴药用的物质功能上升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精神表征,形成了蕴藏传统审美意蕴的茶文化。传统文人将茶与自然、宇宙、人生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君子品德以及积极人生观思想,又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超越心态,还表达出佛家空灵、顿悟之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1])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任凭社会的变迁、审美文化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一是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如耿密的《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等注重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分析;二是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如华东师范大学周亚东的硕士论文《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探索茶文化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育策略研究[2]。关于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比较少,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精神,让幼儿学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开博体育、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4]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等.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87-89.

  通识教育虽然在中国自古就有,但是现在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大部分指的是哈佛耶鲁的通识教育,其强调人应该同时接受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熏陶。但是国内在通识教育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认为通识教育指的人文社科,而将自然科学排除在通识教育之外,还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没有办法很好地区分文理的关系,这对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在国内通常认为国外的大部分高校本科强调的是通识教育,例如耶鲁和哈佛,本科阶段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学习。因此,国内高校引进这些通识教育之后的操作一般是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人文多少学分、自然科学多少学分、社会科学多少学分等等,换言之,国内很多高校是通识教育的极端践行者。而与此同时,国内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却不再强调通识教育,认为研究生阶段就应该以专业知识为主了,其实,这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国外之所以存在通识教育,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国外大部分高校仅仅强调在本科阶段学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其本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之后再来确定自己到底是要选择哪个专业。也就是说,在国外大部分本科教育阶段,学校认为学生刚入校还不知道自己将来是选择什么专业,通过通识教育这种方式让自己了解自己的擅长什么领域,喜欢什么专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只是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都这么做的结果,而不是学校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必须每个领域都需要涉足。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国内如果一个大一学生他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喜欢的是历史,就是对历史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其仍然要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看着就想睡觉的物理、化学,因为学校规定每个学生自然科学依然要修够一定的学分。但是这种情况在国外的一些大学就不会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对历史有天赋,就只喜欢历史,那么就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学习历史,而不是还需要花不少时间浪费在自然科学上面。因此开博体育,在这个意义上,国内的高校需要重新的认识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在国内高校目前的背景下很难做到这点,因为大部分学校专业是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就确定了,进入了大学想换专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所谓的通识教育徒有其形,而不具备其核心精神。所以,在通识教育视域下,茶文化的人文教育需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权利应该在学生自己的手里,这种学习永远是一种倡导,不能变成强制性的,有些学生希望自己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专业上,有些学生不喜欢茶文化,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可以花时间学习别的传统文化。因此,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变成有通识教育之形,无通识教育之实的事情。因此,在茶文化兴起的当下,高校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去了解茶文化,开展和茶文化有关的讲座和活动等等,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了解茶文化喜欢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的选择茶文化。这才是一个高校应该去努力做的,而不是一纸公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修够茶文化多少学分,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只会让更多的人讨厌茶文化,对本来优秀的中国文化产生逆反心理。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发生在跨学科领域,在这些领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牛顿之所以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整的构建经典物理学,就是因为其不仅具备出色的物理能力,其在数学上的造诣也非常之深,其为了构建经典物理学定律,创立了微积分。而马化腾也认为,真正的创新绝大多数会发生在跨界领域。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应该理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茶文化的人文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因为茶文化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哲学,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而言,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并不会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文教育手段,不同的学校不一定都教授茶文化,有的学校可能教授学生中国画,有的可能多多的介绍先秦的百家争鸣思想。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让自己的去选择自己线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需要重新考虑文理关系

  在国内,很多人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和社科教育,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其实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对文科而言,理科就是其通识教育最重要的补充,而对理科而言,文科就是其最重要的通识教育补充。因此,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需要重新考虑文理关系,文和理都是通识教育,高校在制度设计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文多了,也不能理多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文和理的学习是一种相互之间的补充。而茶文化在这当中,笔者认为是不能给予其文理属性的,的确很多人认为文化上的东西应该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文化其实本质上没有文理属性的,文化本质上是中立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本国的文化。对中国人而言,学习和了解茶文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之一,茶文化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茶文化所强调的“知礼仪、明是非”和道家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和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教会人们要心态平和的处理日常事情。因此,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当积极努力的了解和学习茶文化,茶文化是文理共同的人文教育。

  在前文中讲到,中国传统的通识教育和西方的通识教育在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现在高校强调的通识教育是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西方通识教育,这种通识教育有其先进性。毕竟,在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候,人们还没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所以西方的通识教育的确比中国的传统通识教育更加现代化和与时俱进,如今的大学更多的强调西方的通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应该注意西学与中学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的通识教育体系补充进入到现在西方通识教育体系中,换言之,让先秦诸子思想和儒释道精神也要及时的融入到当代的人文教育当中,其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学生所熟知。而对于茶文化而言,其不仅是“西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文的分析,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茶文化人文教育本质上是让学生在高校可以自由的学习,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学自己擅长的东西,茶文化是作为这当中的一种文化载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茶文化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了解和学习茶文化,但是不能强制学生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自由地学习,自由地选择,自由地思考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本质。任何高校在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时候都不能违背通识教育的宗旨,与之背道而驰,而最终获得的结果也定会事与愿违。

  [2]朱海龙,王云魁.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效果评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50-51.

  [3]时统君,吴永平.意义体认视域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论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5):924-926+1002.

  [6]胡涵锦,顾鸣敏,狄文等.通识教育视域下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基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3(9):24-26+14.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