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开博体育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十篇

  开博体育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开博体育、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关系我国美术行业教学的发展。其职业素养,成为每年为美术行业输送学生的关键。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利用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互通性,将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创新。

  美术专业人才,承担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因为其专业的素质、职业的能力,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职业培养,就是作为美术教育人士,所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简言之就是提升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后者决定了专业人才对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驾驭能力。例如:有的美术教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绘画的基本功掌握距离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在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内容时,不能具备比学生更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当学生问及绘画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时,该教师也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就不能称之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所以,加强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是教育学界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已经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职业的上岗必备条件之一和职业发展方向。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内容,主要涉及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美术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这是其能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具体可以包括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应用,对素描、油画、中国传统画的基础掌握,对印象派、抽象派,以及人物画、风景画的基本了解等。在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作为专业人才,应当有区别于一般普通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巧。在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中,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该有的师德,还应当树立起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决心在美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远大目标,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应当建立在灵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具备系统的培养体系。所谓灵活性和自觉性,就是指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有美术专业天赋,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敏感,先天基础好;其次,就是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具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和钻研的精神,后天知道努力。系统的培养体系是对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养的规范和升级。应当有对美术专业教学技巧的专门化培养,包括直接培养和实践化培养方法。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遵循先有师德,然后才是人才技术的顺序,以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教育等实施职业培养。例如:在河北的高校中,对于美术教师的上岗要求就是必须经过事先的职业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素质以后才能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保证了美术的授课质量。

  茶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很久。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中国美术可以相容和共通。2.1茶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有很多涵盖。例如:对茶叶质量的追求,人们除了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叶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现代实例和医学能够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这些有益成分是从大自然中天然获取的,并非人为合成。茶文化的思想之二,就是对于健康和天然的追求。人们从饮茶的过程中提取出了很多艺术化的产物,例如:茶艺表演、茶道、饮茶环境的背景音乐和装饰品等,艺术化的演变使得茶文化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以及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综合来看,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就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健康、获取哲学、获取真理的过程,衍生出了与艺术的结合。这就为美术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茶叶中本身就含有许多美术的融合元素。茶叶本身的外形就具备一定的艺术形象,茶叶的枝叶外形、嫩绿的色泽等,带给人一种生机和生命力的情感。因此,茶叶在许多绘画和影视等可视化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代表生机和希望的植物来出现,背后也承载着类似的寓意。另外,茶文化的形象内涵也能作为中国美术的艺术特点来加以应用。茶文化讲究柔和、和谐的饮茶文化气息,这在中国美术作品中,对于笔法、结构等方面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在美术雕塑作品中,作者将雕塑作品以一种灵动、柔和的方式来呈现,不重视雕塑的细节处理,更多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与茶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茶文化对人的文化渗透作用,加之其与中国美术教育的共通性,使其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中有特殊的效果。虽然茶文化可能在直接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其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抽象的教育内涵却有深远的作用。例如:茶文化中平和、自然的内涵元素,要求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智慧的、平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而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有许多可融之处。但是要注意融入的途径的方式。

  茶文化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的教学素质融合,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融合。例如:河北地区生产茶叶的地方,茶文化浓郁,茶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且声名远播。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如果需要对某项美术艺术技艺熟知,就必须从亲身体验这项技艺开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对茶叶形象、茶艺表演等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运用,应该深入当地茶叶种植生产的地区进行了解,亲身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艺术文化熏陶,在感同身受之后,才有可能对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了解和体会。掌握了全方位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才算是具备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

  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往往不把饮茶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常当作配角出现。人们在会客、交谈、聊天甚至是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品茶。茶叶中的清香和营养,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中国美术教育需要的。河北地区风景秀丽,学校在开设美术户外教育课程时经常将学生带至户外,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从而发掘出对美术课程的灵感。而如果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接受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则属于知识的灌输,与对美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为学生们的感受不深刻,即使当场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过后也会很快忘记,教育效果不佳。

  茶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体验。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的教育还停留在辅助课程的地位,还在扮演着调节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角色,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大部分美术教育教师,都是将基本的绘画技能教给学生,再由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并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的长久发展。茶文化带来的职业道德,要求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将发展中国美术后备力量作为己任,激发出更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课堂上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学生真正从美术中找到了快乐,甚至成为今后的发展和从业方向,这便是对中国美术业的最大贡献。

  茶文化被所赋予的丰富内涵,使其与中国美术教育具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从中国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培养为例,可以将这些共通之处作为茶文化融入职业培养的着力点。茶文化本身的艺术形象、茶文化的内涵等,可以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培养中成为促进点。以茶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素养,以茶文化精神完善教学方法,以茶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职业道德。

  [1]余佳友.把生活请进美术课堂———茶文化与美术课堂的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89-90.

  [2]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3):99-100.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茶艺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了与茶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作为茶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当扎实。茶艺课程实验教学教授学生习茶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实验教学内容侧重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的掌握,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茶艺师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茶艺表演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茶艺师对茶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考试。茶艺表演则考查了茶艺师对茶艺表演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这种茶艺师考试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提高茶艺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是需要茶艺师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这也是衡量茶艺师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2014届茶学专业的几位学生曾在2014年10月参加了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岛首届茶艺师大赛。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审评茶样(干茶辨识与茶汤辨识)、茶艺表演三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考试还行,到了审评的时候虽说是各大类茶都在审评课上审评过,可缺乏实践,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评出来。茶叶表演也不是教师课堂上所教的那样,当茶海出现在茶艺表演用具上的时候,因为以前都没有用过开博体育,学生有一点茫然。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志在冲击大赛前三名,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入前十名,更有甚者名次还非常靠后。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考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师考试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1.考试形式相同,都分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两部分;2.考查理论知识部分覆盖全面,涵盖了与茶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要求我们的学生储备大量的茶叶基础知识;3.考查茶艺表演形式基本相同。茶艺师考试所考查的茶艺表演是最基本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与课堂上教师所教给的基本相同。

  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方案与茶艺师证书考试要求不太相符。在我们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材内容,多数是与茶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这样便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以应对各项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茶艺师考试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考试不仅考核了茶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职业道德、茶艺服务、管理等内容,这正是茶学课程所缺乏的。学生由于缺乏技能实践和经验,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要求,出现就业偏离专业的情况。对照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不难看出,我校茶学本科专业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涵盖了茶艺师和茶艺技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有所欠缺,学生做不到活学活用,距离优秀的茶艺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而现在有些茶学专业学生为了取得茶艺师证书,专门报培训班学习茶艺考试,培训报考费用高达两三千元。我们茶艺课程本来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却要专门花钱来另外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财力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到我们的茶艺课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也更加便于我们茶学专业的学生取得茶艺师资格证。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专业技能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现状分析,应该将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茶艺课程中来。坚持将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相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4]

  茶叶行业茶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艺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课程不仅要涵盖茶文化、茶艺技能、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鉴、茶具鉴赏,还需要涵盖营销管理、传播策划、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适应茶叶行业的高速发展,茶艺课程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培养出适合现在企业的复合型茶艺人才。学生要深入到茶行业中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目前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理论比重过高,而在实际的操作实践比较少。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茶学专业的茶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课程设计学时短、专业实践明显不足的问题,相对削弱了对学生茶艺能力的培养。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却要求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实践,把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的支持强度,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准,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具特色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楼、茶艺馆等,并介绍学生到其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很多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备考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考试资源。通过建立网上测试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茶艺知识的无纸化考试,而且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完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本身也不能松懈。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但若自身不努力,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教师所教的茶艺知识,自身也要不断的提高。作为学生可以多走出去,去茶博会、茶馆等地方不断观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茶艺比赛,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茶艺比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师,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不断创新。茶艺比赛能在体验比赛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能让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68-70.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认知语言学属于一种人的主观属性偏重的语言理论,它所重视的“文化差异”、“文化隐喻”等理念对于我们创新茶文化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

  鉴于中国茶文化的复杂性、专有词汇(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种的茶名、特殊的茶学科技词汇等)的复杂性等,为了较好地向国外受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形象,我们建议由高等院校、翻译机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中国茶文化的专有词汇翻译进行统一,确保中国茶文化“语义”界定的相对边界清晰。

  把我国茶文化翻译为英语的本质是将我国国民的“认知逻辑”转化为西方社会可以看得懂、摸得透、听得明白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文本交际符号转换、茶文化内涵的转换要让西方社会的正常认知逻辑能够“接受”,这就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强调“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龙井茶”的翻译为例,如果翻译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会形成一种“异化翻译”效应,不仅达不到让西方人了解这种茶的目的,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们不如将其翻译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了“龙井”品牌的音译,而后面的“greentea”则体现出了龙井茶的本质是一种“绿茶”,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茶的内涵。

  [1]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2]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江苏茶博园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句容市高庙茶场。1961年冬季开始改植茶树,1964年经省林业特产厅批准,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确立了以茶为主的种植结构。1980年元月1日,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由句容县管辖。1985年,镇江市多管局在茶场举办“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现场训练班。1986年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大毫”,后陆续引进17个新品种,达200余亩面积,成为全市的茶叶品种库。1992年,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容宝”牌茶叶产品商标及系列商品条码,并获批准。1995年,句容县撤县建市,遂改为句容市高庙茶场。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将句容市高庙茶场与句容市高庙职业中学划拨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有限的茶业教学、科研资源,掀开了茶场建设的新篇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承载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功能,使生产与教学融合,茶园与校舍为伴。由于不断地升格与扩大影响,学院与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新校区,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江苏省级品牌专业――茶艺专业利用原有高庙茶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经省农委批准,建设了江苏茶博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特点,着力筹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建有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茶文化知识长廊。茶博园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响,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化学、医药、冶炼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这些不仅是茅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新打造的茶博园景区进口设立了茶文化知识长廊,定位为茶文化的科普展览,从茶的起源、分类、栽培等五大类专业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递着茶的渊源,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识,帮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

  2.茶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原高庙职业中学原有的校舍与设施,成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茶学院),学校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学院风情的特色旅游景区。校区整体建筑为现代徽派风格,各类设施齐全。学院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宽广。学院为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初高中学生理想游、大学生求学访友游、上班族休闲养生游、校友重温母校游、培训人员充电培训游,同时,学院本着“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学生特别是茶艺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与制造。

  3.茶业研究所。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苏省科技设施基础项目――江苏省茶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由学院内较强的茶业教学与科研实力打造而成,以检测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的研究机构。江苏茶博园作为首创国内特色景区申报4A,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其特色在于文化性与参与性。江苏茶博园创建国家“4A”景区的目标是“植茶乐”、“晓茶事”、“知茶效”、“通茶礼”、“悟茶道”。

  (1)植茶乐,景区将专门设置的一块近20亩的土地命名为“茗人园”,让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时,逐渐了解现代化茶园,领略种植茶树的过程与兴趣,感受浓厚的茶文化。

  (2)晓茶事,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江苏茶博园专门建设了长达500米的“茶文化知识长廊”,从茶的起源、种类、功效与茶俗等五大板块介绍了茶文化基本知识,并在内部建设了长达400米的竹长廊,专门介绍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绍国内外茶俗)”与“名人茗事(主要介绍国内外名人与茶)”两大板块。

  (3)知茶效,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江苏茶博园另精心制作了一个“茶与健康”的知识长廊――木长廊,完全以木结构制作,总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以各茶类保健作用为版块,翔实地向游客介绍健康饮茶的相关知识,是游客、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好场所。

  (4)通茶礼“习茶院”的建立,是景区最大亮点。该景点包含茶类加工(红、绿、青及黑茶等四大茶类机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体验(让游客切身体验制茶的趣味,身临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中国茶馆、欧式茶馆及日韩茶馆)及一些相关制壶、字画等文化形式的展现,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体验、茶叶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体验区,位于江苏茶博园东南角,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的茶树使得整个习茶苑茶香四溢。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内、中庭和室外三个空间。室内主要是对茶叶加工制作、茶文化陈列展示以及茶艺体验等的展示,通过对展区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强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为品尝休憩和室外观赏提供简单停留。习茶苑室外展园主要是将江苏茶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再现江苏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长环境,加深对江苏茶文化景观的直观映像。同时,游客还可以进行制茶体验,增加了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让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艺”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知不觉地如同徜徉在江苏茶区的山水之间。

  (5)悟茶道,自古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茶有灵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壶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艺外,心情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器皿的选择都会影响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的选择。本景区设立“天下第一壶”、“茶道碑”、“茗苑广场”等三个景点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壶,茶壶主体以玻璃钢制作,直径3.05米,高度3.05米,重达1.5吨。整个壶身垂悬于水面,上书“茶业福地、科技洞天”八个金色大字。因茶壶直径和悬挑难度举世无双,景区现已将此壶向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申报为“天下第一壶”。②“茶道”碑,广场正中,一块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手书的两个遒劲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园建园记,该记概述了茶博园的由来及学院办学理念与成果。游客佳宾可以登临亲水平台,亲览湖水荡漾;亦可环廊之中,亲品茶韵流长。③茶道广场,茶道广场是吸引游客驻足浏览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区域。广场设有景观喷泉和专业演出舞台,到了晚上会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观赏表演。广场绿化以本地常绿树种为主,各种花卉、灌木点缀其中,与喷泉、小桥流水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所以“茶道广场”可谓是集今古诗赋丹青于一,配茶艺室当场献艺,缕缕丝竹乘风送爽,产品琳琅茶香弥漫。

  (6)展茶技,茶博园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景区内设有茶业研究所、运动草坪研究所、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园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景区先后组建了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叶科技平台,承担茶叶科技攻关科研任务。目前,茶博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3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奖22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数百项,组织高规格座谈会、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士任继周、陈宗懋、向仲怀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来茶博园交流、指导。①茶树品种基因库,建成“茶种质资源库”(百茶园),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了祁门种、黄山种、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个部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按照栽植形态、方式不同进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内知名茶叶品种基因库。此外,景区还先后建成百竹园、百药园、百果园等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新品种选育及教学等提供资源支撑。②茶园科技示范区,茶园是茶博园景区的主体景观资源,现已形成生态茶园与设施茶园相结合,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高效种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③育苗工厂,景区还设有茶叶及色彩苗木扩繁育中心,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收集优良品种,将各种育苗技术相结合,实施工厂化育苗,建成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育苗工厂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内使用移动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盘育苗技术,达到快速繁育优良品种的目的。景区内现有育苗工厂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无性良种茶苗及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苗木。工厂达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年出圃苗木200万株,服务了一方群众。

  江苏茶博园为了打造部级“4A”景区,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闲”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江苏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中秋游园等活动,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了景区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个国家近60万人次的来宾、游客。经过近10年的建设,江苏茶博园在建设目标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市场需求新变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及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茶园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催芽素、茶叶专用肥等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有一名专家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广泛收集国内特别适宜我省条件生长的茶树种质资源,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积极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进行茶叶生产工艺及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和茶树栽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开博体育。着重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浙农113、锡茶11号等适宜在江苏茶区生长的国家或省级良种。积极推广日本防霜冻技术――茶园防霜扇技术,并在周边进行了推广,为江苏省早春名优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利用服务平台的专业检测设备的技术优势,帮助茶企业进行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测试,提供测试结果;为出口茶、内销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类茶叶提供检测服务。

  (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江苏省茶叶专家库、茶叶技术信息、网上技术咨询、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等专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茶园、茶厂建设、改造规划、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业工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

  (5)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为茶场、茶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茶、制茶技术员及管理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评茶师、炒茶技师开博体育、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6)丰富了省内茶业活动,江苏茶博园利用现有的一些影响与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竞赛”、“江苏省茶艺竞赛暨全国茶艺大赛江苏省赛区选拔赛”、“全民饮茶日”等科普与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区茶业活动,为茶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1]。江苏茶博园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道家文化景区,且江苏省句容市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市场,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紧张的工作生活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而农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2]。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茶博园以茶为主题,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为江苏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

  [1]陈明秀,王奇.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福建茶业,2015,(6).

  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涉及的方面广,辐射能力强,能够极大的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并且对于游客来说,具有体验性,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要想将茶文化旅游真正发展起来,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此外,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因此,政府部门要加深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解,并给予经济和政府上的扶持,在支持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和,让茶文化旅游业成为茶产业新的带动点。

  政府机构要引起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关注,并对其进行科学长远的发展和规划,确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产业发展机构来更好的制定相关措施,颁布有关制度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基于文化旅游经济的背景下,更好的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此外,对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政府各级部门应给予财务或资金支持的一定倾斜,逐步增加投资政府引导,与有关旅游机构相互配合,致力于提升文化旅游环境,此外,还应想方设法增大旅游产业的投入,不断改善融资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政府机构还应在文化旅游企业的改造和创新上给予大力的扶持,有效的落实有关问题,执行发展项目,使茶文化旅游产业外部环得以改善发展。

  一种新兴产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得到政策和环境的大力支持,才能获得发展空间。更何况旅游业本身就是投资长,收益慢的产业。茶文化旅游属于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依托性强,协调难度大,且分属不同部门。按照产业分属情况,茶产业归属农业局,旅游产业归属旅游局,景区景点则是地方的发言权更大。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最初阶段遇到的制约的因素较多,必须依靠地方政府不断的利好政策去保护,扶持和开发。通过行政力量消除不利因素,控制好负面因素,协调好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关系。

  因此,政府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可以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一,牵头举办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大型咨询活动,可选择在地点极佳的市区大型广场,让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提高市民和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认识和相关内容的普及。二,可以成立诸如温州文化旅游研究会等类似组织,邀请圈内各界人士和旅游相关部门成立类似带有学术性的社会团体。研究,传承和弘扬温州茶文化旅游,并选举一位有政府背景的官员或曾经担任过政府要职的退休领导人担任协会负责人。三,由政府主导,成立民间性质的茶文化旅游故事编审委员会,收集和挖掘温州茶相关的故事,茶的歌瑶,茶的童摇,茶的神话传说等。丰富温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厚度。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凡知名企业,现在往往高度重视企业品牌的整体策划与宣传,也乐于从企业经营中安排巨额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整体形象策划的战略上。企业品牌的无形价值甚至高于它的有形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

  就目前而言,笔者并没有看到国内任何地方茶文化旅游的形象标志的出现或有了标志却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虽说在中国,茶文化旅游在上个世纪末借助旅游大热潮在各地兴起,但是直到本世纪初,谈起茶文化旅游,广大受众却一脸茫然,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只是一些空洞的概念和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很大的原因就表现在无一固定的品牌标识体现为茶文化旅游。让旅游消费者一看到这个标志就想到某个具体的东西。笔者就联想到可口可乐商标,一个二岁小孩不识字,但他却在便利店的货架上准确的找到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始终会在一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开出了它的店和在最显眼的位置将标志悬挂出去。形象标识是如此的重要,但我们都淡忘了。

  而全球的企业形象策划,日本和美国做的最好。日本的企业形象策划表现为坚持以认知企业理念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美国的企业形象策划体现为鲜明的视觉化和突出的个性化。犹如我上面的这个案例,二岁小孩虽不识字,却能认识可口可乐商品。笔者以为美国的企业形象的策划要优于日本企业形象的策划。故各地茶文化旅游可以依照美国企业形象策划的要点来做。

  首先,充分运用广播、报纸、节庆活动等传统的促销手段,在广大旅游消费者中树立初步形象。其次,可以通过新颖的商业广告和编写剧本的植入的方式,在有号召力的导演所拍摄的商业片和贺岁片中,植入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形象标志。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最后,遴选代言人,选择健康向上,形象极佳的名人代言的方式,将当地特色茶文化旅游推广出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旅游已然成为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生活节奏中减压,自我修复的方式,回归自然、本源、生态的绿色出游选择之一。茶产业的绿色、生态方面的特点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丰富的茶业资源,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追求向精神生活追求过渡的新型生活方式。所以,企业需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抓住游客的胃口,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更高的精神生活享受,以顾客的需求为开发目标,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首先,针对省内市场而言,可强调绿色、清肺、踏春等理念,把省内游客吸引到旅游地。如开展茶叶的采摘活动,游客既体验了茶文化,切身感受了茶叶采摘的过程,也是与平时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娱乐方式。加强与省内各大旅行社的合作,积极推销茶叶采摘旅游路线,开展一日游等活动。

  其次,对于省外市场,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要在这些方面着手:第一,各旅游单位应开展紧密的合作,可以将茶文化旅游路线以及活动当作旅行礼品来发放;第二,利用广播、电台、杂志等形式深入到旅游市场中,发掘潜在的客户;第三,以会和开幕式为契机,向消费者介绍新产品以及新开发的旅游路线。另外,还可以召集茶文化的研究者以及知名人物参加宣传活动,借助这些人的知名度来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交流会和旅游节等活动,以此来加快茶文化旅游业前进的步伐。应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举办这些活动,活动必须要有目的,有原则。并结合当地的风俗。“轮流坐庄”的做法还是值得的组织者学习。总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茶文化旅游既有挑战又存在机遇。茶文化旅游开发一旦人们步入轨道,肯定会越来越好。

  优质的茶文化旅游副产品,不仅可以使游客有购买欲增加收入,同时也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种是含茶食品,如茶叶,茶食。优良的品质茶叶加上精美的包装,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也可起到无形的“广告”和促进作用。同时需要提防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茶叶以次充好现象,造成游客的损失,开展茶文化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有茶宴席,茶的风味食品,如杭州著名的“龙井虾仁”。吃是每个游客游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美食的诱惑大多数人都抵挡不了,美味和精致茶食品肯定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其次,是精美茶具,特别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茶具;还有用茶或茶副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如日本以茶叶为原料加工茶船,花盆等为茶叶发展,以茎健枕头等原材料,以及典故为题材的茶衍生产品,如诗歌和茶产品。使游客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也将促进茶消费,促进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商品属于旅游产品的范畴。它可以展现旅游地的风土人情,提升当地的吸引力,与旅游六要素相辅相成。于是,深度挖掘旅游商品的地方特色有很重大的意义。

  茶文化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各产茶区政府应开发极具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商品。充分发挥茶叶的保健作用和医疗作用。企业应与研发部门开展合作,来进一步发掘茶叶的价值。比如说,用树枝做的工艺画,将茶树做成精致的盆栽,记录当地茶文化的影音产品。

  实现茶区第一和第三产业链的整合扩展,也是旅游业和农业之间的一种交叉的高效产业。就农业而言,它反映了农业经营的一种新形式,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和渗透;旅游,是旅游活动对农业部门的扩张,从而开辟了新的旅游空间。这是农业生产,提高了产品的传统结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系统的附加值,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茶区的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将使农业,旅游,文化,生态,产业结构等方面,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茶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旅游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并能有效地将茶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年来,农民收入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小规模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旅游休闲农业较传统农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传统农业本身的收入,旅游收入,来自多个渠道的整体经济收入等多方面增加收入。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在业内也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参与,使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能是在其中,发挥山区村建设的作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实现了第一链和第二,三产业链整合和延伸。

  利用教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新生文化的发展,产品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它还需注重社会效益,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称作好产品。茶文化是一种能为大多数群众接受的文化,它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茶最早产生于中国,茶和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旅游也应当做一种优秀传统继承下去。因此,我们应把茶文化旅游推广到各中小学校,采取第二课堂的做法将茶文化旅游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旅游知识应当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例如,在老年大学开办茶文化旅游班,奖励在职业学校开设茶文化旅游课程的班级。扩大茶文化旅游知识的普及范围,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民族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据中国人民银行保守统计,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40万亿元,2014年底,这一数字达到49.9万亿元,可见,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体量。为旅游项目寻找资本,为资本寻找旅游项目。作为茶文化旅游业的探索资本市场创造了新的想象空间。茶文化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商业资本和政府投资相组合,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如主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市政道路的建设,由政府出面资助的,其他项目可以吸收社会资本,企业土地招标,发展合作的财产形式,以减少政府的现金流的困难。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的发展,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同时,增加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综合水平。在旅游服务基地规划上,要以旅游区为核心的城镇进行建设,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要更合理。加快以镇为主要核心的旅游服务基地和以县城为核心的旅游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功能,增强相对的接待能力。

  广义的茶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物质文化有科技、前人总结的成果、消费模式,政府机构和其他茶的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指茶的一切物质文化的学习,包括茶叶,茶具,茶艺和茶文化等,对茶叶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有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来参观,旅游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深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茶文化在我国兴起,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马斯洛看来,人有五方面的需求,即生理方面、安全方面、社交方面、受尊重方面以及自我实现方面。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由低等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旅游就属于这种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要求旅游产品也应有所提升,有所改进。当今社会,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些蕴含文化内容的特色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普通的旅游产品相比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例如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文化,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即在经历苦难后才能有所收获,这一过程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卢祺义先生提出的“席问茶道”是传统文化与当今生产技术的结合体,这表明当今时代的人对传统的茶文化有着更加现代化的理解。此外,还应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养,他们是茶文化与游客之间的桥梁开博体育,茶文化只有依靠他们才能被广大游客所知晓,在此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有句谚语是:“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病之药,”这说明茶对于身体健康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能消除疲劳提神,补充多种维生素恢复,也有强健心肌,防癌抗癌的效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和医疗保健有着悠久历史关系。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成分,有超过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必需营养素的。旅途中饮茶可消除疲劳乏力,长期饮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目前已经有以茶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为出发的生态养生旅游,如茶健身,开展旅游团的旅游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因此,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茶保健功能的作用,拓展茶人团队,促进茶消费,从而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茶游览茶保健,并采用讲座的方式,使游客在游览美景时,学到一些关于保健的知识。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研究以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实践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为基础,探索和分析茶和茶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叶,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俗,茶艺,茶礼,茶的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发现,集茶叶生产,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之一,这也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和时间等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首先,按时间,地域和影响收集有关中国的茶文化旅游的信息还不够完善。二是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的数据收集,分析不够完全真实的反映我国茶文化客源市场的真实情况。在以后的日子里,笔者还需随着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适时更新客源市场的数据,并对这一问题继续研究。

  [1]王梅英,庞杰.中国茶文化[J].北京:茶叶科学技术,2003,(4):

  [3]金翰钧.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J].昆明:农业考古,2008,(3):

  [4]林莉.浅谈俄罗斯的茶文化[J].昆明:人文论坛,2008,(3):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其健康、绿色、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信阳市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是河南省茶叶主产区、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因产茶而饮茶、知茶、爱茶,信阳更是茶叶产品的重要消费区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茶叶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导致影响消费者购买茶叶决策的因素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从性别、年龄、收入等方面来研究消费者的茶叶消费行为,将对茶叶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开展差异化经营产生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可为茶叶经营者提供现实参考。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性别、年龄、收入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调查的内容包括消费者日常饮茶习惯、饮茶种类、购茶频率、购茶目的、购茶渠道等消费行为。

  本次调查以信阳市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并且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

  茶叶消费的区域性很强。信阳是绿茶的主产区,茶文化氛围浓厚,品茶已经成为大多数信阳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消费者平时饮茶种类绿茶占比重最大。绿茶性寒,能够生津止渴、祛火,是提神清热的最佳饮品。男性消费者主要品饮绿茶,其次是乌龙茶。女性消费者平时喜欢品饮绿茶的占比重46.94%,其次为红茶、花茶,均占比重14.29%。红茶性温,花茶美容,可以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由图2可以看出,男性消费者购买茶叶原因主要是自己饮用与送礼,两者占比近50%,单位购买占比重为13.19%。女性消费者购茶原因为自己饮用,占比重75.11%,其次为送礼,占比重为4.89%。茶叶作为礼品,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健康礼品要求。茶由饮品提升为礼品,正在逐步成为人们送礼的重要选择。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消费者获取茶叶产品信息的途径没有显著差别,主要依靠亲朋推荐。在当前茶叶交易信用比较低,消费者辨别茶叶的技能缺失,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容易受到伤害和欺骗。另外,受中国茶行业良莠不齐、茶叶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消费者选购茶叶的知识和辨识技巧缺乏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亲朋好友的推荐。

  饮茶频率与消费者的年龄、饮茶习惯直接相关,并且受当地茶文化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人群多为习惯性饮茶人群,没有饮茶的消费者仅占7%,这可能与信阳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因处于茶区,本地消费者大多从小就饮茶。在饮茶的人群中,“每天一次”的饮茶频率大多集中于36岁以上人群,其中46岁以上的消费者饮茶频率最高,占526%,这与中老年群体相对稳定和固化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每周几次”的饮茶频率各年龄段差异较小;“每月几次”的饮茶频率多集中于35岁以下人群,这说明茶区的年轻消费者正逐步养成饮茶习惯,饮茶已经逐步转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由图5可看出,不同年龄消费者饮茶原因有所不同。18-2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会客会友,占比重为29.6%,其次为健康美容、休闲。26-3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提神解渴,占比重为37%,其次为会客会友,占比重为30%。36-4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会客会友,其次为提神解渴。46岁以上消费者饮茶原因为提神解渴。

  图5年龄与饮茶原因消费者饮茶原因大多集中在提神解渴、会客会友。茶作为国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提神解渴。随着消费者对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茶叶作为会客会友的最佳饮品。

  由图6看,消费者购买茶叶地点主要集中在茶叶专卖店、农户。这是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基本茶叶知识和辨识技能,无法准确的辨别茶叶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而茶叶专卖店和茶农的茶叶产品相对有保证。在茶叶专卖店、农户这些专业性销售茶叶的地方选购茶叶,消费者可以事先品尝不同价位、口感、色泽的茶叶,选择的空间大,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专业的茶店茶叶供应数量较多,销售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市场信息也比较完全、透明,消费者可以与茶叶销售商进行讨价还价,最终选购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和价格的茶叶。然而在商场、超市里面选购茶叶时,各种品牌、档次、规格的茶叶已经固定包装而且明码标价,不可能完全让消费者事先品尝斟酌。

  从图7数据来看,信阳茶叶市场以101~300元/斤、301~500元/斤为主流市场,信阳茶叶市场还属于中低端消费水平。消费者的月收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茶叶的价格。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的消费者,购买801元/斤以上茶叶为零;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无购买100元/斤以下的茶叶。由此看出,对于茶叶这种嗜好品,消费者收入越高,购买茶叶的价格也就相对高些。

  由图8可明显看出,口感是不同收入消费者考虑最多的因素。茶叶作为饮品,首先考虑的就是口感,尤其是针对绿茶产区的消费群体。由于茶行业的地域性极强,长期存在着“有名茶无名品”的现象,而且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亲朋好友的介绍认知茶叶产品或者茶叶企业。但是这种认知了解的方式,使得茶企的知名度比较低,即使在同一茶产区也很难说出知名茶企。对品牌因素进行分析,月收入4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占比重比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较高,但品牌总体比重较低。对于价格因素进行分析,月收入4000~5000元与5000元以上的占比例较低,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占比重较高。可以看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价格因素影响较小。

  研究结果表明:(1)男性消费者饮茶种类的选择相对集中单一、女性更加分散多元;而在购茶原因选择上,男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宽、女性较窄;购茶过程中,亲朋推荐因素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网络知识、专家推荐与广告宣传因素对女性购买决策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2)36岁以上消费者饮茶频率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保持每周几次以上的饮茶频率;消费者饮茶原因大多集中在提神解渴、会客会。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