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础知识培训精品(七篇)开博体育
开博体育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各高职院校广泛地关注[1]。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特色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懈探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2]。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背景下,按照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中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使本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2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3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3个时段:第1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2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3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课程(如果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者,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相关论文撰写工作,毕业时回来答辩)。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我们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校企双方营造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派、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良好氛围。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学校要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7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3.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
2.3.2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3 职业教育的嵌入。本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并行的“三证书”教育。
作为一个应用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专业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使“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断加大,逐渐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4.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操作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总人数达到12人,“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11人,约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0%。②骨干教师培养。选拔2名“双师”素质教师,于2012年5月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加“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月到福建省漳州科技学院参加企业顶岗培训,同时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技术研究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③专业带头人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了1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茶叶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培训,到相关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研修等措施,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云南省茶叶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4.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聘请云南滇红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目前,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要求,本着“校企合作,互利互惠”[4]的原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先后建有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理生化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和茶艺茶道实训室共5间,校内实训基地2处。
新时期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5]。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峪岭一古茶树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澜沧江集团有限公司、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技术转化、生产技术研发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能够得到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6]。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该校是地处集边远、贫困、民族众多为一体的山区学校,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既没有经济基础,又缺乏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上采用“2-3-1型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现总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促进茶叶专业发展。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 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5.
[3] 康敏,陈丽.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3(2):14-16.
[4] 何秀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J].广西轻工业,2011(11):187-188.
据估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居世界首位,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高职茶学教育是我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茶叶深加工与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高职茶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学校,茶叶一直以来就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产业,目前该专业的成立,主动面向全国以及长三角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茶叶相关产业群、相关行业,尤其是供销系统内部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等功能性成分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和茶制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茶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同时倡导“茶为国饮”,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制茶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要茶类的加工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工艺的科学技术动向开博体育,通过与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审评技术、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茶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思考茶叶生产实际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茶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在开设制茶实训课程时必须考虑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其课程开设时间必须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来合理安排,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制茶的全过程,包括采茶、制茶等,通过学生手工制茶来深切理解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又不影响校外实训基地正常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因此本专业选择春末夏秋时节集中一段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制茶实训。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制茶工艺和实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以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了与生物专业群共有的农产品加工教学车间(配备茶叶中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所需设备及小型的中试设备)、分析检测等实训室外,目前已建设完成了茶叶审评实训室和茶文化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茶叶产品加工岗位、品质控制岗位、茶艺展示岗位等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具备了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校园周边缺少茶园,因此无法保证从茶叶鲜叶的采摘要求到茶叶生产加工等全程现场实际教学,而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具备茶园、茶叶初、精制加工实训车间等教学条件才能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系部相关领导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广泛加强与社会上的各家茶叶加工企业和浙江大学潘板茶学试验基地的联系,建立了多个互惠共利、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等需要。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产区广阔,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强,由于各地生产茶类不同,传统制茶习惯也不同,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实际。茶树品种及栽培技术不同,生产的茶类加工技术不同,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加工技术更为独特。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是我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其炒制工艺独特,品质优异,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因此制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域实际。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的主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我国名优绿茶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和校外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径山茶的机械加工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过程,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辉锅),通过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序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在鲜叶摊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糖,从而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降低了酚氨比,减轻了绿茶茶汤苦涩味,增进了茶汤的鲜醇度和浓度。摊放时间以鲜叶含水量在70%左右最为合适,此时茶叶中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为适当,因此绿茶的滋味品质最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制茶技能的实际训练,掌握绿茶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每天鲜叶采摘量,干茶量、制茶茶样评比、实训总结等多个方面。
制茶实训课程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浙江省名优绿茶,注意讲授余杭径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其他茶类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述不同茶类在加工工艺技术上的有效结合丰富茶叶产品类型,使茶叶这一传统产品时时焕发新的魅力。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
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成立了茶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给当地茶农及茶企业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杭州茶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专业教师通过带领专业全体学生参观中国唯一的部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茶叶深加工产品展会、杭州茶博会等,聆听科技、市场前沿专家报告,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由余杭潘板浙大茶学试验基地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及加工能手担任,企业教师主要指导制茶技术,专职教师在负责学生管理的同时,利用知识小课堂,解决学生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教材建设与规划。制茶工艺影响茶叶品质,我国传统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类由于制茶工艺不同,色、香、味、形均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加工技术被应用到茶叶加工中,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例如为了改进绿茶的香型品质,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在绿茶加工中,部分地引入红茶或乌龙茶的萎凋、晒青或做青工艺,对绿茶香气改进有明显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茶类加工工艺的结合,可以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自然形成的特有花香品质溶入到绿茶等各类茶中,为创造新型茶产品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实训教材,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地方实际,符合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及时添加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开博体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制茶实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加工技术并不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制作制茶实训的“网络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训中没有接触过的其他茶类的加工技术。同时校图书馆订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
制茶实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了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的贴近,保证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近,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真正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学生反映良好。
[1]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的通知》(质检科函〔2015〕135号),批准在我县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五年来,我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认真筹建英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函》(鄂质监标函〔2016〕10号)以及省、市知识产权局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有关筹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开博体育,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开博体育,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部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抓龙头强主体。在企业提档升级方面,继续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一系列文件,最大限度的捆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及一批有发展基础、有经营能力、有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
茶叶机械是我国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到物理学、制图、机械、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目前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产业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加工,从业者必须会使用并简单维修茶叶机械,因此就对学科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茶叶机械课程的特点,结合茶叶企业生产需要及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叶人才[1]。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茶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掌握茶叶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中小型初精制茶厂的规划、设计和作业机械的安装技术[3]。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开博体育,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茶叶机械课程安排共48个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并对专业课进行全面学习,但茶叶机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和抽象的课程,纯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增加了授课难度。
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法。一是结合现场教学。机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的实际情况,在首次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验室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1节课分成2个部分,通过讲解绪论、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在实验室再结合实际讲解机械的分类和构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演示法。茶叶机械发展较快,种类较多,有些机械只有在特定的产茶区才可以见到,而对于来自各地的学生来讲,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茶叶机械的图片,对图讲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加和充实了课堂容量,培养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4]。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传统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观摩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实物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5]。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该专业比较重视,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校茶叶研究所实训基地,该所的机械基本能完成六大茶类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茶叶制作机械,但还比较缺乏对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精制机械的投入建设,同时茶园耕作机械也投入甚少,应加强重视,可以从一些大型茶厂买一些较昂贵的废弃机械作为教学样板,这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茶叶机械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学校应该从学科学位建设的高度引进和培育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形成合理的师资、科研梯队;教师本人应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大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实现以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研究的教学科研一体化[2]。茶叶机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同时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实践环节的分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可依靠实践环节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使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茶叶机械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新的考核模式将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刘晓娜,郭桂义,胡孔峰.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2-44.
[4]王会芳.高职院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4):249-251.
以服务“三生”产业建设为宗旨,以培训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为主,同时选派一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参加培训。
共举办3期培训。第一、二期为《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级领导干部;第三期为《茶叶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部分村干部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
抽派学员涉及12个科局、14个乡镇及部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有各乡镇、县委办、政府办、农办、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局、环保局、水务局、农机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招商局等。
第一期从4月4日-4月12日,培训了10天,第二期从5月19日-5月30日,培训了12天,第三期从5月27日-6月2日,培训了7天。
共培训159人。第一、二期培训99人,其中县级领导干部7人,科级领导干部91人,一般干部1人;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60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8人,村干部21人,科局和乡镇一般干部14人,大户16人。
为了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们专门与西南大学联系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与凤冈“三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二期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1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生态家园富民村建设;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及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我国生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期茶叶技术干部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0个:茶叶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良种选择搭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及标准化;名优茶加工机具选择、使用与维修;名优茶包装与保鲜储存;名优茶品质检技术与方法;名优茶市场促销;茶叶不同采制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生态茶园的生理配置与茶叶的品质关系。
西南大学先后有10余位专家、教授进行讲课。培训注重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论”知识与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与我们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针对性很强。专家、教授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知识广度,既具理论指导性,又有可行实践性,浅显易懂。同时,每一期培训专门安排有1天时间考察参观西南大学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由西南大学派专人负责跟踪解说。培训期间,还与专家教授就培训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
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对“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实现凤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认识,对提升领导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使干部开阔了眼界。“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培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生态产业与传统农业,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凤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现状分析与展望未来等,把现代农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以立体、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深化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专家、教授通过理论讲解、图片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把“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阐述得十分透彻,把高深理论浅显化,干部树立了“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理念,对指导凤冈“三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为促进凤冈“三生”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①干部思想有触动。通过培训后,干部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术,能够运用生态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理念和知识,结合本职工作、本乡镇实际,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或调研材料,积极思考凤冈的“三生”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或设想。②“三生”建设有推动。培训使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县委、政府对干部培训的重视,对“三生”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使干部认清了县委提出“三生”建设的发展战略思路的重要意义和长远眼光。“三生”建设符合凤冈农业大县这一实际,是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使干部坚定了“三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③产业建设有行动。西南大学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支直接服务于“三生”建设的干部队伍,为茶叶产业建设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叶种植、加工大户的生产技能,为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训回来后,一些科局、乡镇围绕茶叶产业、畜牧产业等大力开展培训工作。④生态产业有带动。第三期“茶叶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茶树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使茶叶种植、加工大户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能力,提高了茶叶示范基地的种植水平和标准化程度。
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是茶叶生产技术专业、茶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鉴定茶叶品质的应用型课程。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强调技能、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特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一条主线、三个平台、多个模块构成,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主线,建立审评与检验基础知识平台、各茶类感官审评方法与技巧教学平台和物理与化学检验方法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按照教学要求和技能特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茶叶生产、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茶叶品质服务。为有效地实现《茶叶审评与检验》的教学目标,笔者运用五星教学理论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探索。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特点,有必要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知识针对性强,具有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在同一平台的教学内容上,前后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是一门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掌握其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理论知识。运用五星教学模式,即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进行教学设计,正符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学实践说明,准确、灵活地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可明显地提升教学效果。
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依靠死记硬背,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显然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发展,有利于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个子模块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其学习兴趣五星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因此,在《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每个子模块教学开始时,首先通过联系现实世界存在的某种现象,提出某一问题,让学生进入到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换句话说,就是向学习者表明在完成本模块教学后他们将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将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在“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教学之前,提出“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全世界仍以茶师感官审评方法评定茶叶的质量”的问题;又如在“茶叶感官审评基本条件”模块教学之前,提出“为什么不是任何人或专业人员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准确评定茶叶的质量”的问题;在各类茶审评方法模块或茶叶检验方法模块的教学之前,通过展示往届学生在审评或检验报告上审评或检验结果的差异,提出“为什么他们的报告结果有差异,怎样才能保证审评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提出问题的实质就是让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就是给学生交待下一步学习的具体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信息空白点、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关注,让学生介入研究问题,清楚下一步所有的行动、操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解决中心问题。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掌握。
在新模块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并将之作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在让学生建立起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让学生学好课程的目标。五星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等构成,其四阶段循环圈之一是“激活原有知识”,即指导学生回忆、联系、描绘或者应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将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让学生觉得他们已经部分懂了即将要学的东西,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授“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知识”中“感觉基本规律”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回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采取的解决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感觉基本规律的理解;又如我们在讲授“精茶审评方法”的过程中,通常让学生先回忆已掌握的“毛茶审评方法”,在此基础上讲授精茶审评与毛茶审评的主要不同之处,尽量把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的旧知识体系中达到重构,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精茶审评方法;再如在讲授“茶叶物理检验”中“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过程中电动筛转速与回旋幅度”时,让学生先回忆在学习“把盘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以促进学生对电动筛转速与回旋幅度规定的理解。
先举例告知新学内容的作用、学习方式或示范操作,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展示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当他们感到能够学以致用,就会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安排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紧扣施教目标,先通过展示与将要教学的内容相一致的正例和反例,或提供操作示范展示某一过程,对某一过程做出生动形象的说明,引导学习者关注相关内容信息,提供学习指导。因此,我们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先举例告知新学内容的作用或当场进行示范操作,利用播放已录制的往届学生在初次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动作的录像资料,以此向学生说明其重要性和未正确掌握所产生的后果。如在讲授“评茶用水事先处理和煮水方法”时,先讲授未经事先处理的自来水和未煮沸或煮沸过度水严重影响评茶结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加以重视;又如在讲授“内质审评的取样与称样方法”时,先播放不规范取样方式对茶汤浓度、汤色影响的录像,以告诫学生要重视随后学习的内容与操作方法;再如在“茶叶检验方法”中各个检测方法的教学时,先由教师示范操作方法的每一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顺序和时间掌控。
及时、合理安排好实验、实训环节,让学生及时尝试应用新知识和练习新技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安排教学的思想也是教学理论所强调的,大多数教学设计理论都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作为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五星教学模式认为,让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四阶段循环圈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否有机会及时地尝试应用或练习刚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是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环。在安排实验、实训环节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操练,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应用进行不同的练习,针对“应怎样做”的内容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去掌握整个过程。如评茶过程程序操作的训练部分,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完成后,立即安排课上实训,并逐渐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进入实训场所反复操练;针对“记忆信息”的练习要求学生不断回忆和再认所学的内容。如本课程中“评茶术语与评茶计分方式的运用”的内容,通过提供不同质量茶叶的实训材料,让学生反复运用术语对品质的表达,以掌握各术语的内涵;针对“理解知识之间关系”的练习要求学生找出、说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在“毛茶审评方法”和“精茶审评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操作练习,从评茶的结果理解外形审评四项因子和内质审评四项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发生什么”的知识进行的练习时,教师设计出变式问题让学生操练,即根据给定的条件预测某个过程的结果,或针对未曾预期的结果找出错误的条件。如在“茶叶检验方法”中相关项指标检测时,常常用改变了的操作技术条件与参数,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操作技术条件与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促进相关项指标检测时所用技术条件与参数的记忆。当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很重要。教师的反馈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最初练习的时候教师主要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的增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知识迁移。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将新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学应能促进学习者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迁移)到日常工作中,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既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标准,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五星教学模式认为,鼓励学习者将新知识或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够促进学习。要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掌握的新知识和技能,必须做到:(1)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2)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反思的能力。因此,其一是结合《茶叶加工技术》课程的生产实训,让学生审评生产实训期间每天加工的茶叶,让学生通过审评结果,提出第二天生产加工的改进意见;其二是充分利用省、市、县每年茶叶评比的机会,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所举行的评比活动,参与到评比全过程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个学生要撰写一份心得体会;其三是在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时,在校企协议上明确要求接受单位让学生以茶叶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企业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工作实践。在每个学生实习总结中必须有一份参与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工作小结。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将五星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设计中,明显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上,由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迟到率、逃课率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生病时仍坚持上课。
第二,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两者相互促进,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数据显示,运用五星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本课程各项理论、技能掌握的周期明显缩短,课程考核成绩与《评茶员》证书考核的优秀率逐届上升。
第三,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操作的能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改变了过去长时间充当配角的局面,多数毕业生很快就变为工作单位审评与检验上的主角。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一年后在工作岗位上担任主角的比例达75%。
第四,将五星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设计中,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深刻的领会,包括对课程的培养目标都要十分清楚。其次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达到“双师型”的标准。再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奋斗精神,还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能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学工作。
[1]盛群力.五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
[2]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茶叶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两年来,实现新扩茶园13263.5亩;新增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新增qs认证茶叶初制厂2个;新建部级茶树良繁基地1个,XX年可出圃部级无性系良种茶苗1500多万株;汇同省茶叶协会
、茶业联合会联合举办部级评茶员培训2次,培训省内学员101人。新组建了茶叶职业教育办公室,分乡镇或片区举办培训班26场次,培训茶叶从业人员1400余人次;新注册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参加省内外大型茶事活动9场次,选送参评的茶产品共夺得国颁奖6个,其中金4个、一等奖2个,夺得省颁奖3个,其中金奖1个、银奖2个;茶叶产量增至近3000吨,产值达1.6亿元,茶园最高亩产突破1万元,名优茶单价突破4000元/公斤。近两年的具体工作情况是:
1、扩建茶叶基地。重振**茶业雄风,扩建茶叶基地是基础。为快速恢复基地规模,近两年,我办以强化干部服务质量为抓手,以协调兑现扩茶扶持资金为切入点,以降低茶农扩茶成本为着脚点,按照“工作到山头、服务到基地、指导到农户、联系到企业”的服务宗旨,帮助扩茶对象逐户逐块搞好建园规划,采用“茶农贷款、干部担保”方式,有李烈国、黄维华、何进明、谢送平、吴静俊等多名干部为茶农担保贷款100多万元。为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有效帮助扩茶户降低扩茶成本,积极引进苗商在县内中心区域兴建茶树良繁基地,经与苗商商定,以县内供苗市场为条件,苗商同意同比适当降低苗木价格,两年来,扩建的13263.5亩茶园中,仅苗木价格这一项共约为扩茶对象节省苗木款40余万元。在全县茶叶行业中形成了“和谐共事、团结干事、用力做事、精心成事”的良好氛围。
2、巩固现有茶园。“扩建一块、成园一块”是我县新一轮茶产业恢复性发展中茶园管理的根本宗旨,“以增效益促管理”是近几年抓茶园管理的主要措施。自XX年底以来,全县共开发新茶园49166.69亩,分布在29个乡镇412户953个小班上 ,经我办XX年茶园夏管检查验收统计,新扩茶园投产率(含试产)达28.33%、成园率达94.4%、良种率达100%。实现了我县茶业发展史上的新突破。
为改变我县茶叶作坊式加工的落后局面,我办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借用茶叶产业化资金扶持发力,撬动民间资金大力新建改造加工厂房、添置更新先进生产设备。两年来,共投入扶持资金153万元(其中上级茶机补贴资金75万元),有12个茶叶企业共新建标准加工厂房11680平方米,改造原有厂房7600平方米,添置价值近30万元的清洁化生产线条,采茶机、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等先进加工设备89台(套),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矛盾,生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升。XX年,眉峰开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春季名优茶最高单价突破4000元/公斤。
为夯实茶业发展基础,我办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扶持茶产业。两年来,共引项目3个,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浙、闽茶企业投资我县租赁茶叶基地、创办加工企业4家,并在路口、征村、四都、上杭、杭口等地收购茶农鲜叶或设点加工,有效解决了部分茶企茶农、特别是新增茶叶专业户因销售渠道不畅产生的鲜叶或成品茶销售难题,极大地增强了新专业户发展茶叶的信心。双井茶树良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可以完成良繁项目各项建设任务。
XX年以来,我县抓住全省茶叶品牌整合契机,积极引导全县茶叶企业整合包装茶叶品牌,召开企业座谈会,统一思想,坚持红茶打“宁红”牌,绿茶打“双井”牌,推行走多茶类生产之路,共同致力于提高**茶叶品牌形象,大胆创新品牌。目前,全县各企业绿茶产品基本统一标有“江西绿茶”标识,各企业的红、绿茶包装统一了主色调,并将在年底前各设计并印制出一套极具**特点的红绿茶包装,以达到统一全县茶叶包装目的,形成品牌宣传合力,提高品牌竞争力。
1、发展合作组织。随着全县投产茶园面积的增加,产量的上升,茶产业链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切实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个企业干不了”的难题,我办大力引导茶企茶农积极组建茶叶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两年来,在黄龙、上奉、白岭等乡镇新组建茶叶专业合
作社3个。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茶叶生产中大力推行四统一分(即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茶园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使茶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分工更加明确。
2、积极宣传推介。为提高**茶产品的知名度,我县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等大型茶事活动,并精选产品进行评比。XX年,大椿茶厂和**红运茶叶公司分别选送的“双井银毫”和“高茶黄素宁红茶”均在第xx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获得金奖;大椿茶厂选送的“宁红金蕊”在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茶文化节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宁红集团和眉峰开发有限公司分别选送的“宁红金毫”和“宁红百年红”分别在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一等奖。XX年,上杭东谷潭有机茶场选送的“宁红百金”在XX·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中夺得金奖;大椿绿茗茶厂选送的“双井绿”和上杭东谷潭有机茶场、大椿茶厂分别选送的“双井绿”在第三届江西绿茶博览会“江西绿茶杯”优质茶评比中分别获得银奖。渣津津岭茶厂等企业分别在山东、广东等地制作了“宁红”、“双井绿”茶的大幅宣传广告,“宁红”和“双井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高。